天天看点

苏州有所景仰范仲淹的中学

景范中学,景仰范仲淹之意。座落在城区中心人民路范庄前,一条狭窄的弄堂内。

从外观看学校,像市内低调的私宅园林,如果没有路牌指示,不刻意去找,很容易便错过。

苏州有所景仰范仲淹的中学

范仲淹本人出身贫寒,读书时断齑划粥,尝尽人间苦辛。当官以后,依然生活简朴,只有在宴请宾客时餐桌上才会出现肉食。

贫寒的出身使范仲淹对平民比较关注,他的改革方略也包含着"厚农桑"、"减徭役"等降低社会底层贫穷程度的措施。

他对本族的贫寒子弟更是念念不忘,年轻时辗转各地,收入也不高。直到晚年,才有了积蓄,便有了救助族中子弟的想法。

义庄,简单来说是由捐赠者购买大量田地,把经营田产所获得的利润资助族中贫困家庭。

他开办义庄,不仅是对家族的保护,也是服务社会、减轻国家负。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除了干戈纷扰,政苛令繁以外,最严重的就是道德沦丧。比如冯道,一身仕五朝,位至宰相,根本不讲礼义廉耻、君臣之义。然而,士大夫们却尊他为名臣、元老,享有极高的威望,他也怡然自得,自号“长乐老”。

宋代承袭五代之风,虽宋太祖在登基之初就奖励文治,崇尚儒术,还有不杀士大夫的誓约,但多数文臣却积习难返,因循苟且,追逐歌舞,醉生梦死,奢靡之风盛行。像名臣寇准、晏殊、韩琦、文彦博等都不能免俗,常常纵情歌舞,欢饮达旦。

范仲淹却异于流俗,严于律己,每日粗茶淡饭,从不奢侈浪费。

皇祐元年(1049)八月,范仲淹前往杭州任上路过苏州,与仲兄范仲温商议,捐献出自己大部分的积蓄,购置粮田千亩,在姑苏老家设立义庄。十月,义庄建成。

范仲淹是义庄的开创者,范氏家族成为望族,他功不可没。有义庄的经济支持,族人免于饥饿贫病,家族得以兴旺。

建义庄之初,他的子女都劝他去北宋都城洛阳购置田产,修建园林,作为养老之所。

朝中官员退休后多在洛阳购置私宅,建造园林,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经著《洛阳名园记》,记载洛阳园林的盛况。当时的达官贵人都将洛阳作为终老之地的首选。

范仲淹说了什么呢?“人茍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哉!吾今年踰六十,乃谋治第,顾何时而居乎?且西都士大夫园林相望,为主人者莫得常游,而谁独障吾游者?岂有诸己而后为乐耶?

翻译过来便是: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他已经过了六十岁,剩下的日子已然不多,购置宅院,修建园圃,已经住不了多久,洛阳的园林已经修建了很多,我若要游览,可以随时去他们的园林,还有谁不给我去吗?何必要修自己的园林?

值得一说的是,当初范仲淹跟着继父姓朱,考上进士要求认祖归宗恢复范姓之时,族人害怕他来瓜分财产而对他心怀警惕,阻挠他归宗。范仲淹却以德报怨,把自己的财产都贡献给了族人。他死后,无钱下葬,全家七十多口人无房可居。

自范仲淹后,多有仿效办义庄者,但大多中途而废,远不及范氏义庄长久。自范仲淹始,范氏义庄延续八百多年,虽有战乱和灾祸,却奇迹般的生存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义庄多达数百个,几乎成为名门望族的标配。起初义庄是给族人普遍福利,后来大部分义庄主要是救助家族的贫困弱势群体,同时做一些地方公益事业,比如兴办义学、修路架桥、赈灾等。直到解放前,江南地区还有义庄。因为土地制度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大变革,义庄在解放后消失了。

而范氏义庄于1938年,唐言在此创办新式学校--私立崇范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范氏后人收回义庄,创办私立景范中学。范氏后人范君博任校长,范亚侃、范烟桥为董事;1956年,人民政府接管办学,校名先后为"五爱中学"、第八初级中学、第二十二中学;1989年,值范仲淹诞辰一千周年之际,学校改名为苏州市景范中学。

我每每走过景范中学,都会停下来看看竖立在学校门口的文保碑。字迹斑驳,犹如人心。说的是景仰范仲淹,看看遍地的别墅、私家园林。有几个人能真的明白?

作者︱贝叶︱「贝叶的苏州人文」主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