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官員怕與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問題丢官丢腦袋

湖廣總督張之洞架子很大,一般不見客人,連他的部屬,有時候一天都難以見他一面。

然而,如果有洋人來約他,約定3點鐘碰頭,他必定兩點半就等在餐廳裡,絕不會讓洋人等上一時半會兒。在會見時,張之洞滿臉堆歡,畢恭畢敬,哪怕再疲倦也得強撐着,可謂誠意十足。

清朝官員怕與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問題丢官丢腦袋

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齊名,多年興辦洋務,應該是見過大場面的官員了。連他在洋人面前都是如此反應,遑論其餘官員?

在晚清時期,官員害怕洋人,幾乎是一種很普遍的狀态。他們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和洋人直接打交道。

很多官員在老百姓面前耀武揚威,魚肉鄉裡。但是一旦見了洋人,馬上低調許多。遇到涉及洋人的糾紛,盡量息事甯人,甯願中國人吃虧一點,也不敢得罪洋人,甚至還要竭盡所能讨好洋人。

清朝官員怕與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問題丢官丢腦袋

這是為什麼呢?

在晚清官員中絕大部分人不懂外語,不明世界大勢,不知國際公法,在和洋人打交道時未免左支右绌,進退失據。對于日漸增多的華洋糾紛,他們處理起來更是力不從心,稍有不慎,就會吃不了兜着走,招來嚴重的外交紛争——那就是丢官甚至丢腦袋的事情。

長此以往,官員便普遍形成了一種“畏洋如虎”的心态。

英國駐華全權公使威妥瑪經常與清朝專門負責處理洋務及外交事務的中央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打交道,對這個部門官員的作風和習氣最為熟悉。

清朝官員怕與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問題丢官丢腦袋

威妥瑪每次去總理衙門,都會受到極為隆重的接待,“必具酒果,王大臣以次陪客同坐,一若以飲食為交涉之要務也者。”但是,在辦事時,總理衙門的官員們全無主見,也絕不輕易發表意見。

一次,威妥瑪又來到總理衙門時,說了一句:“今日天氣甚好。”說了之後,卻無人敢接他的話頭。過了好一會兒,以軍機大臣身份兼任總理衙門大臣的沈桂芬才回話:“今日天氣果好。”

話音剛落,各位大臣、章京紛紛回答:“今日天氣果好。”

面對這種情況,威妥瑪又好氣又好笑,回去後在日記中寫道:“不啻如犬之吠影吠聲雲。”意思是,這和狗看見影子、聽見聲音就叫,沒有什麼兩樣。

清朝官員怕與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問題丢官丢腦袋

“畏洋如虎”心态形成的第二步,必然是崇洋媚外。

清朝晚期,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推動了洋務運動,興辦了大批洋務企業。在這些企業中,洋人雇員地位高、薪水高,遠遠超過幹着同樣活兒的中國雇員。

清朝學者孔廣德所編的《普天忠憤集》卷七中記載:“當世每聞‘洋人’二字,則目為智巧,月俸多至七八百金,少則二三百金。”

清朝官員怕與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問題丢官丢腦袋

這是說,一個最低等級洋人雇員的薪水,每月也有200兩銀子。這是什麼概念呢?清朝一名四品京官的年俸為105兩銀子,加上祿米和恩俸,也隻有約200兩銀子。一個最低等級洋人雇員的月薪,相當于一名四品京官的年俸。

那麼,可否在洋務企業中不使用洋人雇員呢?答案是:不可以。

文廷式在《知過軒漫筆》中寫過這樣一件事:

“李鴻章欲設銀行,閻敬銘亦較為然,惟不欲用洋人。李鴻章雲:‘若不必洋人,人卻不信你戶部。’”

清朝官員怕與洋人直接打交道:出了問題丢官丢腦袋

由此可見,在那個年代,連李鴻章這種有見識的高官,都認為如果要興辦銀行,必須要依靠洋人,否則事情就辦不了。

【參考資料:《清代之竹頭木屑》《知過軒漫筆》《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