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軍第一個由軍縮編成的師,軍長為開國元帥,首任師長為開國大将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戰神粟裕的背後(41)

上一節我們講到,紅一軍團攻占吉安後,在吉安及周圍地區一面休整,一面開展群衆工作,組織群衆,建立基層政權,打土圍子,肅清反動勢力,發動群衆重新配置設定土地,經過短期工作,就有8000多青壯年參加紅軍。

紅軍第一個由軍縮編成的師,軍長為開國元帥,首任師長為開國大将

紅軍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使紅軍和當地廣大的人民群衆密切聯系在一起,因為革命群衆也知道,既然已參加了革命,就沒有退讓的餘地了,如果不把反動派打倒,就會被反動派打倒。

随着大量青壯年參加紅軍,為了适應戰鬥需要和方面軍編制的統一,紅一方面軍在休整期間進行了整編,基本的原則是“縱隊改為師,支隊改為團,大隊改為營,中隊改為連,分隊改為排,每連3個排,每排3個班,每班13名戰士,軍裡設立特務營、交通隊,軍團設警衛團、交通隊、工兵隊,團機炮隊改為機炮連。

這次整編是紅一方面軍走向正規化的重要标志,在這次整編中,第12軍第2縱隊第5支隊改編為第35師第104團,是以粟裕被任命為第12軍第35師第104團團長,宋任窮任團政委。第35師師長龍普霖,政治委員歐陽健。

紅軍第一個由軍縮編成的師,軍長為開國元帥,首任師長為開國大将

師長龍普霖曾參加南昌起義,擔任第35師師長後不久,率部參加了第一次反“圍剿”作戰。1931年5月任重新成立的中共紅一方面軍臨時總前委委員。不久成立紅一方面軍獨立第4師,擔任師長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作戰。8月因對革命悲觀失望叛變逃跑,被逮捕處決。

師政委歐陽健,又稱歐陽曙,甯都起義後,他調任紅5軍團第13軍第37師政治委員。1932年2月,他率部參加了贛州戰役。3月,他率部攻打一個土圍子,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參加了很多大戰惡戰的歐陽健,竟然在陰溝裡翻了船,土圍裡手拿簡陋武器的反動力量擊中了他,他也是以中彈犧牲。

紅軍雖然力量壯大了,但是卻引起了蔣介石的警覺,前面我們講過,紅軍“飲馬長江、會師武漢”的口号,以及長沙被紅軍攻占,令蔣介石大吃一驚,不等中原大戰結束,就指令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武漢行營”主任何應欽着手籌劃對湖南、湖北、江西3省境内各部紅軍的圍剿。

紅軍第一個由軍縮編成的師,軍長為開國元帥,首任師長為開國大将

1930年8月27日至29日,何應欽按照蔣介石的旨意,召集這3個省的黨、政、軍進階官員舉行“綏靖會議”,開始進行圍剿準備,到了1930年10月,蔣介石取得對馮玉祥、閻錫山戰争勝利後,便迅速将其主要兵力轉向紅軍和蘇區,由過去一省或幾省軍閥的進剿、會剿,改變為全國統一組織的大規模圍剿,并企圖在3~6個月内消滅紅軍。

國民黨軍參加第一次圍剿的兵力有10多個師和旅,大約10萬人,總指揮為江西省政府主席、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對中央蘇區采取的戰法是分3個縱隊從3個方向長驅直入。

第1縱隊由3個師組成,即第18師(師長張輝瓒)、第24師(師長許克祥)、新編第13師(師長路孝忱),縱隊司令由第18師師長張輝瓒擔任。

紅軍第一個由軍縮編成的師,軍長為開國元帥,首任師長為開國大将

第2縱隊由1個師和1個旅編成,即第50師(師長潭道源)和獨立第14旅,縱隊司令由第50師師長潭道源擔任。

第3縱隊由2個師編成,即第77師(師長羅霖)和新編第5師(師長公秉藩)。

總預備隊由第8師(師長毛炳文)擔任,位于南昌。

總指揮魯滌平是湖南甯鄉人,湖南陸軍兵目學堂畢業,他之是以能夠當上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不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而是因為他的政治正确,簡單地說,關鍵時候跟随了蔣介石。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在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中,由于魯滌平沒有追随桂系參加反蔣活動,取得蔣介石的好感,逐漸得到提拔,1928年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湖南省清鄉督辦,後被桂系迫走,這自然令蔣介石對桂系不滿,并引發桂系與蔣介石之間的蔣桂戰争。後來又被任命為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

魯滌平和紅軍多次交過手,但之前手中的力量都不多,雖屢吃敗仗卻總歸結于兵力不夠,這一次兵強馬壯,于是決定采取“長驅直入”戰法。

這一戰法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要掌握準确情報,移動速度要快,可以快速找到紅軍。二是各部配合要好,長驅直入在某種程度上很可能變成孤軍深入,是以單個隊伍必須要強大,各部配合要密切。

但是長驅直入對後勤保障的要求高、對情報保障的要求高,因為深入距離越遠,後勤保障越困難、對情報要求越高,這就決定了必須打速決戰,一旦速決不了就會失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剛開始德軍就是采取長驅直入的戰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後來進入蘇聯境内距離太遠,後勤保障跟不上,埋下了失敗的根源。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在查明敵軍準備發動大規模“圍剿”的情況後,于1930年10月下旬同中共江西省行動委員會就反“圍剿”的方針問題進行了多次讨論,在讨論中形成了2種意見。

一種是圍魏救趙政策,也就是按照 中央軍委8月份的訓示,進攻南昌、九江等大城市,以迫使敵軍轉入防禦,進而放棄“圍剿”計劃。這個政策的好處是符合中央的意圖。

另一種是誘敵深入的方針。主席堅持這一方針,他認為,紅一方面軍和中央蘇區雖然有了相當的發展,但是力量還比較小,在中央蘇區活動的紅一方面軍和閩西紅軍隻有4萬餘人。而且蘇區還不鞏固,在全國範圍内敵強我弱的基本情況還遠未改變的情況下,對于敵軍的大規模圍剿,紅軍應先向蘇區内退卻,依靠蘇區人民的支援和有利的地形條件,發現和造成敵軍的弱點,對敵人實施圍殲。

後來第二種意見獲得了認可,并于在1930年10月30日紅一方面軍在羅坊召開的會議上,決定了誘敵深入的方針,為了使這一方針通俗易懂,使每個官兵都了解掌握,主席寫了一副對聯:

上聯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裡操勝算;

下聯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紅軍第一個由軍縮編成的師,軍長為開國元帥,首任師長為開國大将

為了使誘敵深入落到實處,紅軍采取了總體戰的政策,充分發動群衆,當1930年11月國民黨軍發動進攻後,随着他們向中央蘇區一步步深入,卻始終找不到紅軍,而蘇區内的群衆卻将國民黨軍的情況源源不斷地送給紅軍,戰場上的資訊幾乎是單向透明。

1930年12月12日,中央蘇區發生了“富田事變”,事件發生後,紅22軍人數減少了,紅一方面軍将紅22軍(軍長陳毅)縮編為第64師,轄190、191、192團。粟裕被任命為師長,陳毅改任相當于省委的贛西南特委書記,第64師政治委員為高自立。

紅64師是紅軍第一個由軍縮編成的師,軍長陳毅為開國元帥,首任師長粟裕為開國大将。

粟裕被調任紅64師師長反映了紅一方面軍上司對粟裕的認可,然而紅64師是組建不久的部隊,武器裝備差,粟裕就任師長後,立即對第64師進行了整訓,提高官兵的戰役戰術素養。并專門講解主席寫的那幅對聯,使全師官兵對紅軍的戰略戰術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紅軍第一個由軍縮編成的師,軍長為開國元帥,首任師長為開國大将

(天擇雜談原創:本文在史實的基礎上采用了一些文學手法,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粟裕生平事迹》、《粟裕傳》、《戰神粟裕》、《名将粟裕珍聞錄》等。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曾在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曆史和哲學頗有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