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夜讀丨真正大格局的人:不解釋,不糾纏,不責備

文/一默

“氣度變大,抱怨就變少;胸襟變寬,路就變廣;格局夠大,問題就消失不見。”

人生的很多問題,其實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内心。格局小的人,容易在瑣碎的小事中沉淪。格局大的人,不解釋,不糾纏,不責備。自在沉靜,豁達從容。

不解釋,是境界

世事無常,人事變遷,有太多的紛紛擾擾。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氣,這不就是君子嗎?

生活之中,每個人都有被誤解和誤會的時候。如果我們總是在解釋,那這一生中又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可以浪費呢?

很多時候,沉默不是理虧,而是一種格局。

東漢有個卓茂讓馬的故事。

開國大臣卓茂,功勳卓著,但是為人性情寬厚,仁義待人。有一次他騎馬出門,遇到一個人,非說馬是他丢的。

卓茂問他:“你什麼時候丢的馬?那人回答:“一個月前。”而這匹馬卓茂已經買回來好幾年了。明知對方認錯了,但是卓茂卻沒有解釋,把馬給了他。

為此,身邊的人都不了解。

幾天後,那人找到了丢失的馬,将馬還給了卓茂,并表示歉意。而卓茂也沒有計較,原諒了他。大家知道這件事後,都贊歎他的敦厚仁慈。

古人說:“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比起解釋,沉默是一種更強大的力量。一言未發,但卻遠勝萬語千言。

當一個人不願解釋誤會,反而用自己的力量去化解,去背負時,這就是境界。

不糾纏,是灑脫

陸遊曾寫過一篇《東坡食湯餅》的散文。裡面記錄了蘇轼的一件趣事。

蘇轼、蘇轍都被貶南方,在蒼州和梧州之間相遇。兄弟兩人分外高興,看到路邊一個賣面條的,倆人一起坐下來吃面條。面條味道一般,蘇轍拿着筷子唉聲歎氣。

蘇轼三兩口吃完,看着弟弟愁眉苦臉的樣子,笑着說:“面條這麼難吃,你難道還要慢慢咀嚼嗎?”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不舒心的人,不如意的事。與其苦苦糾纏,不如果斷放手。越過去,往前走,着眼于那些美好的事物,才不至于辜負自己,辜負人生。

“人要學會往前看,因為每一天都不可能再回頭了。”面對那些糟糕的經曆,無能的憤怒,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大步往前,不要被其所累。

不糾結,不計較,坦然接受,然後略過。

格局放大,眼界放寬,人生的旅途很長,不必拘泥在一時一地。

不責備,是豁達

電影《一代宗師》裡面說:“人這一生,要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見了自己内心的真誠與虛僞,也就懂得了尊重與了解。見了天地之廣,明白自己的渺小,也就生出一份豁達。見了衆生,明白了生活之苦,是以就懂得了寬容。

當一個人閱盡千帆,洞明世事,内心自然生出一種慈悲與寬厚。對于别人的傷害與過錯,就沒有那麼多的憤怒和責備。

《三國志》裡,劉備攻打雒城的時候,劉璋之子劉循率兵抵抗。劉循堅守城池,劉備久攻不下。軍師龐統率衆攻城,被飛箭射中,不幸離世。

城破之後,群情激憤,将士向劉備請命殺掉劉循。劉備卻說:“各為其主,又何錯之有。”

最終寬恕劉循,放他回到劉璋身邊。劉備的大度最終觸動了劉璋,率領益州百萬軍民,開城出降。而得到益州的劉備,不僅很快俘獲了人心,也有了和曹操孫權一較高下的資本。

古人說:“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衆。”心胸寬廣,仁慈厚道,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援。寬容是一種心量,更是一種格局。唯有那些智慧通達的人,内心才不會打結,這樣的人,才能容人。

“人生是一個不斷剔除的過程,慢慢知道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當一個人見過遠山滄海,眼前的苟且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别人的非議,無謂的糾纏,内心的怨恨,一一放下。隻有這樣,你才能輕裝前行,奔赴更美好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