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劇中的年妃飛揚跋扈,曆史上的年妃,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

年妃能火,是因為《甄嬛傳》裡的華妃就是以她為原型設定的人物形象。

在《甄嬛傳》中,華妃仗着雍正的寵愛,在後宮中驕橫跋扈,心高善妒,腹黑狠毒。由于演員把華妃的惡演繹得淋漓盡緻,是以華妃火了。華妃火了,自然就有人好奇,曆史上的年妃真的就是這樣的嗎?雍正又是怎麼對待她的呢?

劇中的年妃飛揚跋扈,曆史上的年妃,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

(以年妃為原型的華妃娘娘)

其實,清朝皇室對後宮嫔妃的要求極多,比如出身、品德、才識……其中又以出身和品德最為重要,是以自滿清入關到滅亡的近300年間,清朝後宮裡的嫔妃們安分守己,沒有出現過悍婦或者“妖女”,當然,慈禧太後除外。

曆史上的年妃,根本沒可能像影視中演繹的那樣跋扈張揚。

論出身,年氏是漢軍鑲白旗出身,這在滿洲八旗中并不算高貴。

不過,年家自明朝時便是官宦世家。明朝滅亡後,年家被滿清列為包衣籍。

到順治年間,清朝為了招攬人才,恢複科舉考試。年氏的爺爺年仲隆考中進士,得以為官。同時他們家也才脫離奴籍,被編入漢軍鑲白旗。

年氏的父親年遐齡為官清廉,為人謹慎,深得康熙器重,先後做過河南道禦史、工部侍郎和湖廣巡撫。

年氏的哥哥年羹堯更是了得,他21歲就高中進士。由于寫得一手好材料,再加上他為人持重謹慎,康熙對他格外看重。他30歲時,被破格提拔為四川巡撫,做了封疆大吏。

到這個時候,年家因為皇恩浩蕩的緣故,已經權勢顯赫,頗為風光了。

劇中的年妃飛揚跋扈,曆史上的年妃,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

(雍正劇照)

那麼,年氏又是怎麼嫁給雍正的呢?

這依然離不開康熙對年家的重視。

康熙四十八年,當時還是皇子的雍正被封為和碩雍親王。

同年,康熙将年氏家族所在的佐領劃撥到雍正屬下。這樣一來,年家和雍正便成了主仆關系。

為了提高年家的身份,康熙做主把年氏許配給雍正做側福晉。

年氏生得很有姿色,再加上性格溫柔恬靜,知書達理,是以雍正對她頗為寵愛。

雍正寵愛年氏,除了喜歡她這個人外,還有政治原因。

當時,由于康熙廢黜了太子胤礽,引發了九子奪嫡。雍正文不如老三,武不如老十四,在諸皇子中,他看上去實在稀疏平常,沒有奪嫡的實力。

實際上,雍正也做出“天下第一閑人”的做派。他除了兢兢業業完成康熙交待的政務,其他時間他不是遊曆山水,就是和僧侶道士們在一起參禅論道。有時候他也吟詩作賦,從沒有半毫奪位的行為。

在這段時間裡,雍正最寵愛的就數年氏了。是以,直到康熙去世差不多11年的時間,年氏生了2子1女。

說起來,這11年裡,年氏包幹了所有子嗣,并不是其他妻妾不能生育,應該主要是雍正專寵她一人。

雍正愛屋及烏,對年氏的娘家也極為關照。年家有人生病或是紅白喜事,甚至年節,雍正都少不了親身探望,對年氏噓寒問暖。

劇中的年妃飛揚跋扈,曆史上的年妃,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

(年羹堯劇照)

雍正這樣做,年家感動不已,年羹堯因為和雍正年紀相仿,二人私交更是親厚。

在這種情況下,年羹堯自然支援雍正奪嫡。畢竟雍正做了皇帝,他年家也跟着飛黃騰達,這可是政治投資。

是以,到康熙晚年時,年羹堯雖還是康熙身邊的忠臣,但是他已經卷入奪嫡風波中,成為雍正最為忠實的支援者。

年氏本就得寵,再加上前朝又有年羹堯得雍正倚重,是以雍正做了皇帝後,她就被封為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僅次于皇後烏拉那拉氏。

不僅如此,年氏還享有年節時,王妃、命婦、公主必得朝賀行禮的尊貴禮儀。

可别小看了這個禮儀,這可是皇後才能享有的禮儀。這象征着帝妃與皇後的規格雷同,都有伴君享江山的意思。

後來,年氏病逝後,雍正收回了這項禮儀。可見,在雍正心裡,是真心把年氏當作妻子看待的。

除此外,雍正還把年家從漢軍鑲白旗擡入上三旗中最顯貴的鑲黃旗。

劇中的年妃飛揚跋扈,曆史上的年妃,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

然而,年氏卻不是有福之人,康熙去世時,她已經身懷六甲。

清王朝的禮儀極為繁瑣,更何況是先帝駕崩。是以在康熙大喪的時候,年氏雖然大腹便便,行動不便,但不得不和其他後宮嫔妃們一起三叩九拜,終日應付各種禮儀。年氏本就身體羸弱,再加上這番折騰,難免動了胎氣,最後生下來了一個死胎。年妃經受不住打擊,一病不起。到雍正三年十一月,年氏就香消玉殒了。

在年氏重病時期,雍正頗為記挂她的病情,多次前往圓明園去探望。為了給年氏沖喜,還特意封她為皇貴妃。

不過,在生死面前,大權在握的雍正也無能為力。

不久後,年氏重病而死。

雍正悲痛之餘,為表哀悼,竟然辍朝5日。

除此外,雍正還為年氏舉行了極為隆重的喪禮,花費更是奢靡。

盡管如此,雍正還是對禮部官員非常不滿意,認為他們把葬禮辦得太過草率,悲痛之餘,把禮部官員“俱降二級”。

盡管雍正為年氏的離世悲痛不已,但是他畢竟是一國之君,當時他正整頓吏治。而年羹堯卻大行A錢,在朝中拉幫結派,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于是,僅在年氏去世一月有餘,雍正便将年羹堯抓入大獄,逼其自裁于獄中。

(參考史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