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如果提起挪威戰役,那麼對于戰争的雙方,英國和德國之間都是一場慘勝。在這場戰役裡,德國人固然是以侵略者的形象出現的,而英國則被稱之為拯救者。但是如果翻開曆史,我們會發現英國并不如他所說的那樣正義,而德國的出兵則有一種先發制人的味道。那麼曆史的背後,英國和德國之間有着怎樣的博弈?今天我們就通過史料複原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看看曆史的真相到底是如何的。

一、波蘭戰役的餘波

波蘭戰役結束之後,緊接着就是一種駭人的平靜。法國和德國在邊境線上對峙,雙方宛如兩頭猛獸隔空對吼,卻不曾爆發任何争鬥。乍一看,似乎戰争不會爆發了。然而聰明人都知道這種和平是岌岌可危的,戰争終究可能會爆發,所有人都忐忑不安的等待着。

德國的希特勒此時仍舊對英法有恐懼,寄望于可以通過外交手段避免這場戰争,并向英法提出了和平建議,然而英國和法國分别在10和12日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并開始盡可能的動員部隊,以期與德國交戰——或是通過一種強硬姿态,迫使希特勒做出讓步。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這一點在法國于1939年9月7日所發動的薩爾攻勢可以看出端詳,因為如果法軍真的想進攻的話,德軍在齊格菲防線上脆弱的兵力顯然不能阻止法軍的進攻。

然而法軍用來進攻的40個師卻僅僅在沒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攻占”了德國20個村莊并抵達了齊格菲防線前之後,就迅速的撤回了己方的出發陣地。

可想而知,這種攻勢僅僅是一種政治上的強硬姿态,而它在本質上卻沒有任何的實質作用,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挑釁行為。這也反映了法國和英國對戰争的畏懼,以及綏靖政策對英法兩國的殘餘影響。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而英法的拒絕早在希特勒意料之中,他也在1939年10月9日頒布了《元首第6号特别訓令》,要求必須在進一步向東歐擴張前,先一步擊敗西歐國家——尤其是兵力空前強大的英法兩國。

可盡管希特勒強調應該先發制人的進攻法國,将法軍和部署在法國的英國遠征軍擊敗,確定德國不會再陷入雙線作戰的危機之中。

然而希特勒誤判了德國内部的形式,盡管他認為在數周内即可發動攻擊,但是德國陸軍此時為了修複那些磨損嚴重的坦克和車輛,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恢複戰鬥力,而彈藥等物資也十分匮乏,根本不足以支撐起這麼一場大戰。

另一方面,國防軍的軍官團也普遍希望避免和英法開戰,希特勒還需要和軍官團做一些鬥争。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而對此,英國人計劃利用自己強大的海軍對德國進行封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就曾活用此戰術困死了德國。但在此時,英國人卻緊張了起來,此戰術是否能夠成功,完全取決于北歐的小國——挪威,可以說挪威決定了英國海上封鎖的成敗,但這恰恰也是英國人緊張的原因。

二、英國的計劃

在當時,英德之間的博弈很大程度是圍繞挪威展開的,早在1939年9月19日,波蘭戰役還在進行的時候,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就曾建議英國内閣,派出海軍在挪威海域布雷,他聲稱此舉能夠迫使瑞典無法在冬季向德國運輸鐵礦和滾珠、軸承。

丘吉爾這話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德國境内缺乏精鐵礦,是以隻能從瑞典進口。但在冬季德國就隻能就從挪威的不凍港納爾維克進行運輸。這一招可謂是一個絕殺,真正意義上的蛇打七寸。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但這個計劃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必須進入挪威海域布雷,此舉等于是破壞挪威的中立。

當然,丘吉爾對此辯解稱,這樣一個步驟對于打擊德國的工業,削減德國的戰争潛力有極大的重要性。

同時他在9月19日後也對海軍總參謀長說:“内閣,包括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在内,似乎都強烈地支援這個行動。”

請注意,丘吉爾的言論似乎是在暗示英國并未對該計劃的手段做出慎重考慮,然後就草率的同意了這個計劃的目的,對于該計劃可能引起的後果也未加太多顧及。

當然,丘吉爾的這一建議最終被英國外交部所阻止,他們提醒英國内閣應該注意破壞挪威中立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丘吉爾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做出了如此的記載:“外交部對于重力問題的辯論很有分量,使我不能貫徹我的主張,但我仍在所有的場合用一切手段來繼續努力。”

由此可見,當時丘吉爾的計劃受到了外交部官員的阻撓和限制,并最終使其沒有得以實施。

不過丘吉爾本人對此仍舊憤憤不平,并在各種場合推銷他的計劃——哪怕為此要破壞挪威的中立和主權也在所不惜。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而當蘇芬戰争爆發時,丘吉爾得到了第二次機會,他認為在援助芬蘭的僞裝下,可以得到一個打擊德國側翼的機會——

在去往芬蘭的路上途徑瑞典境内并控制瑞典的鐵礦,一勞永逸的切斷德國的鐵礦擷取管道。

丘吉爾本人對此是這樣描述的:

“作為切斷德國主要鐵礦補給的一種手段,我歡迎這個有利的新機會,它可以使我們獲得重大的戰略意義。”

此時丘吉爾的胃口更大了,至于德國人是否會為此入侵挪威和瑞典,他對此評價為:“

當你向你的敵人開火時,他肯定也會還擊。但如果德國人攻擊挪威和瑞典,則我們得到比失去的更多。”

三、德國的對策

事實上丘吉爾第一次提出他的計劃時,就将這個計劃演變為了一場辯論,并最終發展為多方面讨論,并公之于衆的話題。可想而知,這必然會引發德國人的注意,德國的情報人員隻需要把英國的報紙内容發回柏林,希特勒就可以對此有所了解。

當然,這不可避免的會引起希特勒的憂慮,并考慮一個對抗措施。

而戰後所繳獲的德國戰争海軍的檔案裡,也曾記載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元帥在當時憂心忡忡,他在10月初向希特勒報告英國可能會占領挪威,并在戰略上産生不利的影響。建議利用外交手段和軍事壓力在挪威擷取的基地,他表示此舉有利于德國潛艇部隊展開破交作戰。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盡管雷德爾的建議十分務實,并且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和依據。但此時希特勒仍舊将雷德爾的建議扔到了一邊,因為此時他正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西線,并不願意擴大戰場。

尤其是,如果要先發制人的對挪威采取行動,可能會進一步刺激英法,這在當時是一種較為危險的選項。德國戰争海軍的實力遠不如英法,而入侵挪威則是一場海陸空三軍聯合的登陸作戰,期間還免不了要和英國皇家海軍交鋒。

要實力不濟的德國戰争海軍在海上和英國皇家海軍交戰,結果會如何那真是用腳趾頭想都知道了。

而在同年12月份,挪威前國防部長,現挪威納粹黨的領袖吉斯林來到了柏林,他在和希特勒的見面中曾希望希特勒予以他的奪權計劃以支援,并表示德國應該先發制人,否則挪威可能被英法占領。

但希特勒卻出人意料的表示:“他甯願挪威和斯堪的納維亞的其餘部分能夠維持完全的中立。”希特勒對此解釋為他不想擴大戰場,但如果英法準備擴大戰争,那麼他也會采取措施以保證德國免遭威脅。

作為希特勒此言的佐證,德國海軍總參謀部在1月13日的戰争日志上記錄了他們對此句的看法——

“最有利的解決方式還是維持挪威的中立”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這在某個角度上是個較為驚人的事實,那就是在戰争初期,希特勒并不想破壞挪威的中立。

盡管他是那樣的貪婪和狡詐,但是對于挪威問題,他還是采取了保證挪威中立的原則,并不計劃入侵挪威。

這可能是出于他不願意擴大戰場,以至于分散了德國寶貴的兵力,畢竟德國的家底不富裕,要有計劃的使用兵力。也可能是出于對連鎖反應的懼怕,尤其是各中立國家——尤其是美國出現反德浪潮,考慮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幫助了英法取得勝利,德國人内心對于美國有一種畏懼心理。

無論是基于上述哪一點,希特勒都不曾在戰争初期就考慮入侵挪威。

但當時的局勢變化實在過快,随着法軍統帥甘末林建議法國政府派兵在斯堪的納維亞開辟第二戰場,而丘吉爾也公開呼籲中立國家支援英法抗擊德國,希特勒意識到他必須制訂一個在必要時入侵挪威的計劃,以免英法先一步占領挪威。

而英國首相張伯倫則在2月5日準許派出遠征軍以“援助芬蘭”的名義,進入瑞典控制耶利瓦勒鐵礦,以及法國新總理達拉第在2月21日建議利用英國驅逐艦闖入挪威港口,登上德國商船阿爾特馬克号的事件作為借口入侵挪威,攻占挪威所有的港口。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對此,達拉第辯稱:“由于世人對于挪威在此次事件中與德國人同謀的記憶還很新鮮,是以我們行動的越快,則我們的宣傳也就更有效,在世界輿論面前也就顯得我們理直氣壯。”

這種說法在某個角度上比納粹還納粹,而接替達拉第的法國新任總理雷諾也支援入侵挪威,并希望立刻展開入侵——這也是他和丘吉爾有所商議。

此時德國再也沒有了選擇,入侵挪威成了一個必然之舉,因為即便德國不去,英法也會先一步展開入侵。

究竟是誰最先點燃了挪威的戰火?淺談挪威戰役背後的英德博弈

結語

最終挪威的命運,則徹底淪為了這場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希特勒在1940年4月1日終于下定決心要入侵挪威,指令在4月9日上午5點15分發動對挪威的入侵。

需要指出的是,此時英法和德國幾乎是同步進行對挪威的入侵。如果把侵略行動這個詞應用于雙方的話,那麼英國人可能還早準備了24個小時。

或許正如英國軍事學家利德爾·哈特在自己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所寫的那樣,

德國以微弱差距先英法一步赢得了挪威,而英法後續展開的行動其實也隻是他們預計侵略行動的環節。

而可憐的挪威,則要承受一場原本不屬于他們的戰争。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丘吉爾回憶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