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如果提起挪威战役,那么对于战争的双方,英国和德国之间都是一场惨胜。在这场战役里,德国人固然是以侵略者的形象出现的,而英国则被称之为拯救者。但是如果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英国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正义,而德国的出兵则有一种先发制人的味道。那么历史的背后,英国和德国之间有着怎样的博弈?今天我们就通过史料复原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看看历史的真相到底是如何的。

一、波兰战役的余波

波兰战役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一种骇人的平静。法国和德国在边境线上对峙,双方宛如两头猛兽隔空对吼,却不曾爆发任何争斗。乍一看,似乎战争不会爆发了。然而聪明人都知道这种和平是岌岌可危的,战争终究可能会爆发,所有人都忐忑不安的等待着。

德国的希特勒此时仍旧对英法有恐惧,寄望于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避免这场战争,并向英法提出了和平建议,然而英国和法国分别在10和12日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议,并开始尽可能的动员部队,以期与德国交战——或是通过一种强硬姿态,迫使希特勒做出让步。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这一点在法国于1939年9月7日所发动的萨尔攻势可以看出端详,因为如果法军真的想进攻的话,德军在齐格菲防线上脆弱的兵力显然不能阻止法军的进攻。

然而法军用来进攻的40个师却仅仅在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攻占”了德国20个村庄并抵达了齐格菲防线前之后,就迅速的撤回了己方的出发阵地。

可想而知,这种攻势仅仅是一种政治上的强硬姿态,而它在本质上却没有任何的实质作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挑衅行为。这也反映了法国和英国对战争的畏惧,以及绥靖政策对英法两国的残余影响。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而英法的拒绝早在希特勒意料之中,他也在1939年10月9日颁布了《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要求必须在进一步向东欧扩张前,先一步击败西欧国家——尤其是兵力空前强大的英法两国。

可尽管希特勒强调应该先发制人的进攻法国,将法军和部署在法国的英国远征军击败,确保德国不会再陷入双线作战的危机之中。

然而希特勒误判了德国内部的形式,尽管他认为在数周内即可发动攻击,但是德国陆军此时为了修复那些磨损严重的坦克和车辆,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而弹药等物资也十分匮乏,根本不足以支撑起这么一场大战。

另一方面,国防军的军官团也普遍希望避免和英法开战,希特勒还需要和军官团做一些斗争。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而对此,英国人计划利用自己强大的海军对德国进行封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就曾活用此战术困死了德国。但在此时,英国人却紧张了起来,此战术是否能够成功,完全取决于北欧的小国——挪威,可以说挪威决定了英国海上封锁的成败,但这恰恰也是英国人紧张的原因。

二、英国的计划

在当时,英德之间的博弈很大程度是围绕挪威展开的,早在1939年9月19日,波兰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就曾建议英国内阁,派出海军在挪威海域布雷,他声称此举能够迫使瑞典无法在冬季向德国运输铁矿和滚珠、轴承。

丘吉尔这话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德国境内缺乏精铁矿,所以只能从瑞典进口。但在冬季德国就只能就从挪威的不冻港纳尔维克进行运输。这一招可谓是一个绝杀,真正意义上的蛇打七寸。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但这个计划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必须进入挪威海域布雷,此举等于是破坏挪威的中立。

当然,丘吉尔对此辩解称,这样一个步骤对于打击德国的工业,削减德国的战争潜力有极大的重要性。

同时他在9月19日后也对海军总参谋长说:“内阁,包括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在内,似乎都强烈地支持这个行动。”

请注意,丘吉尔的言论似乎是在暗示英国并未对该计划的手段做出慎重考虑,然后就草率的同意了这个计划的目的,对于该计划可能引起的后果也未加太多顾及。

当然,丘吉尔的这一建议最终被英国外交部所阻止,他们提醒英国内阁应该注意破坏挪威中立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做出了如此的记载:“外交部对于重力问题的辩论很有分量,使我不能贯彻我的主张,但我仍在所有的场合用一切手段来继续努力。”

由此可见,当时丘吉尔的计划受到了外交部官员的阻挠和约束,并最终使其没有得以实施。

不过丘吉尔本人对此仍旧愤愤不平,并在各种场合推销他的计划——哪怕为此要破坏挪威的中立和主权也在所不惜。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而当苏芬战争爆发时,丘吉尔得到了第二次机会,他认为在援助芬兰的伪装下,可以得到一个打击德国侧翼的机会——

在去往芬兰的路上途径瑞典境内并控制瑞典的铁矿,一劳永逸的切断德国的铁矿获取渠道。

丘吉尔本人对此是这样描述的:

“作为切断德国主要铁矿补给的一种手段,我欢迎这个有利的新机会,它可以使我们获得重大的战略意义。”

此时丘吉尔的胃口更大了,至于德国人是否会为此入侵挪威和瑞典,他对此评价为:“

当你向你的敌人开火时,他肯定也会还击。但如果德国人攻击挪威和瑞典,则我们得到比失去的更多。”

三、德国的对策

事实上丘吉尔第一次提出他的计划时,就将这个计划演变为了一场辩论,并最终发展为多方面讨论,并公之于众的话题。可想而知,这必然会引发德国人的注意,德国的情报人员只需要把英国的报纸内容发回柏林,希特勒就可以对此有所了解。

当然,这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希特勒的忧虑,并考虑一个对抗措施。

而战后所缴获的德国战争海军的文件里,也曾记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在当时忧心忡忡,他在10月初向希特勒报告英国可能会占领挪威,并在战略上产生不利的影响。建议利用外交手段和军事压力在挪威获取的基地,他表示此举有利于德国潜艇部队展开破交作战。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尽管雷德尔的建议十分务实,并且有非常充足的理由和依据。但此时希特勒仍旧将雷德尔的建议扔到了一边,因为此时他正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西线,并不愿意扩大战场。

尤其是,如果要先发制人的对挪威采取行动,可能会进一步刺激英法,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危险的选项。德国战争海军的实力远不如英法,而入侵挪威则是一场海陆空三军联合的登陆作战,期间还免不了要和英国皇家海军交锋。

要实力不济的德国战争海军在海上和英国皇家海军交战,结果会如何那真是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了。

而在同年12月份,挪威前国防部长,现挪威纳粹党的领袖吉斯林来到了柏林,他在和希特勒的见面中曾希望希特勒予以他的夺权计划以支持,并表示德国应该先发制人,否则挪威可能被英法占领。

但希特勒却出人意料的表示:“他宁愿挪威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其余部分能够维持完全的中立。”希特勒对此解释为他不想扩大战场,但如果英法准备扩大战争,那么他也会采取措施以保证德国免遭威胁。

作为希特勒此言的佐证,德国海军总参谋部在1月13日的战争日志上记录了他们对此句的看法——

“最有利的解决方式还是维持挪威的中立”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这在某个角度上是个较为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在战争初期,希特勒并不想破坏挪威的中立。

尽管他是那样的贪婪和狡诈,但是对于挪威问题,他还是采取了保证挪威中立的原则,并不计划入侵挪威。

这可能是出于他不愿意扩大战场,以至于分散了德国宝贵的兵力,毕竟德国的家底不富裕,要有计划的使用兵力。也可能是出于对连锁反应的惧怕,尤其是各中立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反德浪潮,考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帮助了英法取得胜利,德国人内心对于美国有一种畏惧心理。

无论是基于上述哪一点,希特勒都不曾在战争初期就考虑入侵挪威。

但当时的局势变化实在过快,随着法军统帅甘末林建议法国政府派兵在斯堪的纳维亚开辟第二战场,而丘吉尔也公开呼吁中立国家支持英法抗击德国,希特勒意识到他必须制订一个在必要时入侵挪威的计划,以免英法先一步占领挪威。

而英国首相张伯伦则在2月5日批准派出远征军以“援助芬兰”的名义,进入瑞典控制耶利瓦勒铁矿,以及法国新总理达拉第在2月21日建议利用英国驱逐舰闯入挪威港口,登上德国商船阿尔特马克号的事件作为借口入侵挪威,攻占挪威所有的港口。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对此,达拉第辩称:“由于世人对于挪威在此次事件中与德国人同谋的记忆还很新鲜,所以我们行动的越快,则我们的宣传也就更有效,在世界舆论面前也就显得我们理直气壮。”

这种说法在某个角度上比纳粹还纳粹,而接替达拉第的法国新任总理雷诺也支持入侵挪威,并希望立刻展开入侵——这也是他和丘吉尔有所商议。

此时德国再也没有了选择,入侵挪威成了一个必然之举,因为即便德国不去,英法也会先一步展开入侵。

究竟是谁最先点燃了挪威的战火?浅谈挪威战役背后的英德博弈

结语

最终挪威的命运,则彻底沦为了这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希特勒在1940年4月1日终于下定决心要入侵挪威,命令在4月9日上午5点15分发动对挪威的入侵。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英法和德国几乎是同步进行对挪威的入侵。如果把侵略行动这个词应用于双方的话,那么英国人可能还早准备了24个小时。

或许正如英国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自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所写的那样,

德国以微弱差距先英法一步赢得了挪威,而英法后续展开的行动其实也只是他们预计侵略行动的环节。

而可怜的挪威,则要承受一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战争。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丘吉尔回忆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