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清照為何如此欣賞項羽,一首《夏日絕句》,竟隐藏着如此的悲涼

李清照,是我國曆史上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的奇人。她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其中就有一首《夏日絕句》,“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大氣磅礴,展現出了李清照的蓋世豪情,更能從詩中看出李清照對項羽的欣賞之意。一位才華出衆的女子,為何寫出如此豪情又對英雄項羽無限遐思的詩句呢?

其實,李清照寫出《夏日絕句》,主要是與她寫這首五言絕句時的背景有極大關聯,不僅如此,在李清照創作背景中,也蘊含着李清照為何會寫出欣賞項羽的詩句,看懂了這些,也讓我們對印象中李清照的佩服,更多了幾分。

李清照為何如此欣賞項羽,一首《夏日絕句》,竟隐藏着如此的悲涼

出生在書香門第的李清照受父親李格非的熏陶,有幸在封建社會中成為了一名才女,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與後來的丈夫趙明誠相識并且相愛,在李清照十八歲那年,她懷着對愛情的向往嫁給了趙明誠。趙明誠是左仆射趙挺之的兒子,典型的官二代,而且沒有什麼不良嗜好,平時亦喜歡吟詩作畫,尤其酷愛金石文玩之物。一時間,趙公子與李姑娘的婚姻成為了一段佳話,這對兒金童玉女般璧人一樣的結合,讓當時的年輕人羨慕不已。

婚後,李清照與趙明誠一些吟詩作對,李清照還與趙明誠一起完成他的夢想,創作《金石錄》,兩人互相欣賞,相敬如賓,如膠似漆。

李清照為何如此欣賞項羽,一首《夏日絕句》,竟隐藏着如此的悲涼

直到1127年來到,這一年的李清照已經44歲了。這一年對大宋朝來說是一個恥辱年,這一年金人入侵,竟然抓走了欽、徽二位皇帝,史稱靖康之恥。這一年,趙明誠的母親在江甯去世了,趙明誠理所當然的去了江甯給母親奔喪。就在李清照獨自一人留在了北方的時候,北方的局勢越來越緊張了,這個時候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登基做了皇帝,正是宋高宗。

李清照為何如此欣賞項羽,一首《夏日絕句》,竟隐藏着如此的悲涼

李清照見形勢不妙,急忙收拾東西準備去江甯找自己的丈夫趙明誠,但是他們的東西太多,而且多是古玩字畫和書籍,李清照丢掉了很多東西後,還是剩下了十五車,這才急急忙忙地趕往了江甯。

李清照去往江甯的路上兇險暫且不提,最終還好到了江甯,與趙明誠彙合了。李清照稍微安頓下來之後,想到了宋朝的分崩離析,山河破碎,内心非常悲憤。再加上宋高宗趙構竟然是一位主和派,全然不顧“靖康之恥”,竟然聽信了秦桧的“南北分治”建議,阻止進軍北方,收複河山。李清照的豪情其實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來了,她曾經就有“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這樣的詩句,可見,在南宋時期,許多的文人武将竟然不如李清照一介女子的愛國情懷。

李清照為何如此欣賞項羽,一首《夏日絕句》,竟隐藏着如此的悲涼

就在李清照為國家山河破碎而心悲的時刻,趙明誠收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他的一個手下禦營統治官王亦竟然要叛亂,結果,趙明誠卻反應極為平淡,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向趙明誠彙報的這個官員見了趙明誠的态度,知道這是一個昏官,思來想去,就自己私下帶着自己的兵力做了一些防止禦營統治官王亦叛亂的準備,也正因為這樣的準備,禦營統治官王亦的叛亂很快被平息了。直到叛亂平息之後,趙明誠的屬下去向趙明誠彙報好消息的時候,這才發現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實,這位江甯知府大人,居然在叛亂開始的時候就棄城逃跑了。

此刻還在城中的李清照聽到了這個消息,再加上她對國家山河破碎,趙構主和的悲怆,一時間百味雜陳,可惜她是一介女流之輩,否則她必然要提槍跨馬,重振山河。然而他的丈夫趙明誠居然也是這樣膽小懦弱之輩,竟然棄之不顧,一時間悲從中來。

李清照為何如此欣賞項羽,一首《夏日絕句》,竟隐藏着如此的悲涼

李清照雖然不能親自收複河山,但是她卻寄希望于他人,而這個人正是項羽。項羽雖然是一位“失敗者”,很多人認為他幼稚、魯莽,不如劉邦幹練和圓滑,但是項羽的王霸之氣卻是劉邦永遠都無法超越的存在。也正是在這種“國破家亡”之際,李清照奮筆疾書,寫下了《夏日絕句》,“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李清照的愛國情懷,家國精神,也在後兩句中看出了李清照的無奈與寄托希望于項羽的情懷。她多麼希望,她的祖國和丈夫能夠有項羽的精神。項羽有什麼精神呢?“不肯過江東”,他為何能過江東而不肯呢?說好聽一些就是項羽有他的尊嚴,說難聽點,就是項羽要臉。

李清照為何如此欣賞項羽,一首《夏日絕句》,竟隐藏着如此的悲涼

李清照也是以此詩暗指南宋統治者畏戰以及丈夫趙明誠不要臉,趙明誠很快也因為抑郁而死,至于是否因為此詩羞愧而死,就不得而知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