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朝統治者為何喜歡隐誅大臣?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号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這是電視劇《漢武大帝》的開篇語。

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漢朝的大多數皇帝都有着出色的政治能力,自從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之後,緊接下來的漢文帝、漢景帝都可以稱得上是一代明君,而之後的漢武帝更是可與秦始皇相媲美……

漢朝統治者為何喜歡隐誅大臣?

明君多,自然會有開明政策,而在漢代開明政策最為普遍的就是大赦天下,用赦免罪犯的方式來宣揚國恩,以至很多人都認為有漢一代多施行仁政,很少殺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我們縱觀漢朝一些大事件發生,我們會發現一件事,有漢一代雖然赦免罪犯多,但經常會有一些“有罪”的官員選擇自刎而死,而他們會自刎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與統治者有關。統治者通過一些特有的方式,暗示官員選擇自殺,我們稱其為“隐誅”。

一、為維護統治,漢代統治者一直在神化自身,而靠隐誅可以刷聲望

漢朝統治者的“隐誅”,是處理漢朝“有罪”官員的主流方式。那為何有漢一代會特産“隐誅”這一現象呢?其實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自己的“聲望”,選擇隐誅是能在保證自己聲望前提下達到殺伐目的的一種手段。

首先,在中國自古就有“刑不上大夫”的說法,這是因為這些士大夫們協助帝王管理百姓,代表的是帝王的臉面,并且士大夫在古代處于貴族階層,那時的階級分層格外的明顯,士大夫貴族平民不在一個水準線上,是以為了展現兩者的不同,給士大夫足夠的體面,是以這些士大夫不能和平民百姓一樣被當衆處死,漢朝的皇帝選擇隐誅大臣,一定程度上就是出于這方面的考量。畢竟尊重士大夫與平民的不同,就是尊重封建等級秩序,尊重皇權。

漢朝統治者為何喜歡隐誅大臣?

其次,如果大臣有罪,統治者直接下令誅殺,就會給人一種統治者絲毫沒有人情味的感覺。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皇帝直接下令誅殺的話,就定義了這個官員有罪的事實,這樣一來,就會使得提拔官員的皇帝得到一個識人不明的形象,這對于皇帝而言就是打自己臉,是不能夠允許發生的。

是以皇帝一般選擇隐誅大臣,使得大臣自殺,宣造成一種大臣洗心革面,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覺得對不起皇帝,最終自刎,無臉面對皇帝,以死謝罪的形象,這樣一來,皇帝的臉面就保住了。然後皇帝到時候再重新減輕處罰,死者為大,這樣一來,又展現出了皇帝寬厚待人的形象,在百姓面前又表現了一把。

二、名義重泰山,漢朝氣節在,面對隐誅很多時候不得不從

作為在秦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漢朝,此時的漢朝距離先秦時期時間并不算久遠。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為榮辱抛生死的執行個體在漢朝百姓中宣揚着,這使得漢朝的百姓更加重視自身的尊嚴。“不食嗟來之食”“受辱則拔劍殺人”等等事例在漢朝時期并不常見,這是漢朝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的整體風氣——要知道當初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曾與吳王世子下棋,為了争棋而起争執,于是景帝直接就拿起棋盤把吳王世子砸死了。

漢朝統治者為何喜歡隐誅大臣?

是以,在漢朝時期,一些官員受到皇帝的責備,盡管皇帝并沒有下令處死,但是往往一部分官員回到家中之後,官員就會毫無征兆的選擇自刎,這是漢朝臣子的氣節,在漢朝官員的心目中,生死無所謂,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氣節。對方是皇帝,對于臣子來說不能反抗皇帝;可是辱罵了自己,氣節也不容诋毀。于是在這種沖突的情況下,隻有選擇自刎來作出表态。

總之,在有漢一代,臣子大多都是有氣節的,統治者隻要抓住這一點後順水推舟,給他們一些暗示,他們就會選擇自己了結自己。而這些暗示也是多種多樣,并不是固定的,比如賜予一些代表意義的禮物,或者是頒布一些帶有深層意義的诏書,并且全盤不會出現一個“死”字。最典型的就是漢朝末年的時候,荀彧因為曹操稱王而不滿,與曹操産生間隙,曹操送來一個空食盒,荀彧看到後就選擇了服毒自盡。這就是典型的隐誅,沒有明确的下旨卻靠臣子自行領悟體會。

漢朝皇帝這種獨特的隐誅方式,既能夠用來鞏固自己的統治,達到了皇帝獨裁的目的,還能夠用來刷聲望,打造形象。是以漢朝的皇帝很少下令直接處置某位大臣,更多的是采取這樣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得不說手段之高明,曆代少見。

漢朝統治者為何喜歡隐誅大臣?

三、隐誅其實有很強的不明确性,官員們仍有一線生機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皇帝的隐誅一般選擇的都是委婉的暗示,讓下面的大臣自己去揣摩皇帝的意圖。有頭有臉的官員們不願意受侮辱,明白了暗示之後就會選擇自刎,這樣一來就保住了顔面。

這是因為皇帝并沒有明确的下令來判大臣的罪,而一旦明确說出,這些大臣們就不得不進入牢房中去,還要面對那些小吏的盤問,辱罵,這對于這些王工大臣們而言是一種嚴重的侮辱。再加上上古之風尚存,人們更願意的是舍生取義,于是大部分的大臣就選擇了自刎,不願意忍受侮辱。

然而這種隐誅畢竟是皇帝的暗示,并沒有明确的說出要大臣自刎什麼的懲罰,更多的是靠着自身的領悟,于是這些官員們就有了一線生機。得益于皇帝明确的懲罰并沒有說出,這些犯了罪的官員就可以花費一些人力物力,找找有關系有背景的人來替自己說說好話,而一旦說動了,就可能免除一死。

漢朝統治者為何喜歡隐誅大臣?

最為典型的就是周勃,當初周勃被漢文帝以謀反罪捉捕入獄,漢文帝借機想要弄死周勃,而采取的也是這種隐誅的方式。當時他一直關押着周勃,讓他自己反思,在其中獄卒對周勃更是百般刁難,欺壓。但是周勃就是厚臉皮,一直不自刎,反而不停的找人替自己說情,結果後來還真說動了漢文帝,被無罪釋放。如果不是周勃,換了别的不堪受辱的官員,恐怕在入獄的那一刻就自刎身亡了。

是以說,隐誅因為語言的不明确性,給了皇帝和臣子都有一個很大的回轉的餘地,隻要有能力,厚臉皮,對于官員們也是有一線生機的。當然,一旦沒有挽回的餘地,而官員面對皇帝的暗示還假裝不知,靠着厚臉皮,那麼這些皇帝也不會手軟,直接就會對這些大臣下旨定罪,不留絲毫的臉面。

漢朝統治者為何喜歡隐誅大臣?

總結

對于帝王來說,隐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處置臣子的最佳方式。漢朝皇帝利用隐誅可以刷足了聲望,一舉多得的神化自身,傳遞給百姓們一種統治者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形象,實作鞏固自身統治的願望。

而由于隐誅同樣存在不明确性,這對于君王與臣子來說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緩沖機會。因為有些時候皇帝定臣子的罪,完全是出于生氣,而過了一段時間後氣消了就後悔,這隐誅的存在相當于都給了雙方一個重來的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