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1

上元由來

舊曆正月十五夜,是大陸民間傳統的“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燈節”。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漢文帝是周勃戡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戡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是以,此後每逢這天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正月為元月,“夜”在古語中也叫“宵”,于是漢文帝就将正月十五這天定為“元宵節”。不過,當時還沒有張燈、觀燈的習俗。

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漢明帝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節點燈,以表示對佛的尊敬。這便是元宵節張燈、觀燈的起源。

漢代司馬遷在建議漢武帝修改曆法、建立《太初曆》時,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由此可見,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是個不尋常的節日,《史記·樂書》雲:“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太一也稱“泰一”,據說是北極神的别名。《漢書》上也說:“執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許弛禁,謂之‘放夜’。”由此可見,一方面朝廷在正月十五祭祀北極神,另一方面民間則夜不禁行,可以任意地外出過節。

但漢代的上元和後世的元宵節仍有所不同,一直到唐代以後,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元宵節。

“上元節”乃是道教的提法,唐代崇尚老、莊,奉道教為國教,為慶賀道教的“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誕辰,便舉行了種種的祝節活動。從此,元宵節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為具有佛、道兩教特色的節日。其活動也形成了如張燈、放煙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清末民初的元宵節仍是相當隆重、熱鬧。它與新春廠甸廟會、白雲觀的燕九會神仙合稱為“上林盛舉”。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老北京的風俗》常人春

2

張燈與觀燈

元宵節稱為“燈節”,可見燈是這一節日的特色,張燈、觀燈是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内容。老北京人一年當中有兩個玩燈的節日,一是上元,一是中元。以上元為最熱鬧,從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共計五天。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罷燈”。

俗雲:“正月十五鬧花燈。”花燈在大陸有着悠久的曆史。最早隻有皇宮和京師達官貴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門口挂幾盞燈,借以炫耀門楣。後來,民間富戶也相率效仿,燈市也就應運而生。于是,民間元宵張燈、賽燈、觀燈也就逐漸成為普通習俗。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明代有所謂“燈市”,那時東城燈市口是燈與市合一的。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無不具備,并有茶樓酒肆供遊人飲宴作樂。各鋪戶、攤販俱張挂絹紗、燒珠、明角、麥稭、通草制成的花燈,供人觀賞,以招徕顧客。這樣的“燈市”,從正月初八起,進行十天。皇帝為使百官“與民同樂”,也賜群臣五天假,讓他們去逛燈。

清代将燈與市分開了(市歸琉璃廠、靈佑宮),人們仍習慣地稱為燈市,但這種燈市已無貿易性質,隻有娛樂性質。是以更為确切地講,乃是燈會。

清代“升平盛世”時,元宵夜市肆很講究張燈。當時,内城以東四牌樓、地安門為最盛,其次是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外城是正陽門外大街。這些地方的鋪戶,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皆争奇鬥勝地挂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有紗絹、玻璃、羊角、西洋之别。上面有繪人物的,如《列國》《三國》《西遊》《封神》《水浒》《聊齋》等;有繪花卉的,如蘭、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藥者;有繪禽獸的,鸾鳳龍虎,乃至馬、牛、貓、犬與蟲蟹魚蝦,無不顔色鮮美,妙态傳真,品種殊多,不勝枚舉。

有的獨出心裁,澆鑄冰燈,辦冰燈會。清末民初的地安門外大街聚盛公幹果鋪(小門姜店)、義溜河沿的冰窖勞工均巧手結冰為神佛(如彌勒、八仙)、戲劇人物、器具,内燃燈燭,又栽麥苗為龍虎魚鳥,“華而不侈,樸而不俗”。當年北城居民每屆上元,扶老攜幼,至此觀賞,并傳為佳話。

從正月十三“上燈”開始,市面就開始售賣各種不同形式的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當時的走馬燈,狀如小龛,中有豎柱,柱上端張一紙傘,傘下用細鐵絲系四戲劇人物,燃燭直噓其傘,傘轉則人物亦轉,從燈正面可以觀人,背面白紙上可以觀影。此外,有能晃動頭腦的獅、狗、兔、羊等紙燈,還有象征吉慶有餘的大龍井魚,各種大小不等的紅紙糊的“氣死風燈”。從這天起,家家戶戶的小孩兒,紛紛提着燈籠四處遊行玩耍。

上元之夜,無論官宦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形成萬家空巷之勢。正如《都門竹枝詞》裡所說:“肘足相挨都不覺,布衣塵污貴人貂。”由于擁擠丢鞋落帽者,不計其數。清人勞之辨在《上元雜詠》中說:“二八誰家女,貪看落鬓钗。”

元宵狂歡五夜,每夜均有用紅燈數十盞導引的巡城禦史,至市檢視,嚴禁酗酒鬧事者。為避免滋生是非,官廳暗囑更夫,三更便打五更,謂之“催燈梆”。《春明采風志》載:“早先步營雇乞兒作梆夫,行則結隊。北新橋心,西滿北蒙,東屬漢軍,五夜二更時,三隊數十夫,相遇于橋間。各列其隊,喊号一聲,群梆響起,遞換梆點,如曲牌然,笑語雜沓,聲聞多遠,遊人奔赴,四面碴嚴,皆看梆而不看燈。而燈不散則不已也。”

3

元宵

上元節應節的食品是元宵。《燕京歲時記》雲:“市賣食物,幹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是以點綴節景耳。”

舊京一些糕點鋪賣元宵,往往是借燈會或放煙火作為招徕顧客的手段。有名的糕點鋪,如東四南大街合芳樓,東四北大街瑞芳齋,地安門外大街桂英齋、桂蘭齋,正陽門外大街正明齋等,幾乎均于事先高搭席棚,懸燈結彩,引人注目。燈節期間,他們便在棚裡支案,擺出大笸籮,當衆搖元宵,邊做邊賣,生意十分興隆。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餡(有山楂白糖、桂花白糖、棗泥、澄沙、奶油),把糖化好後,摻上果料,等着凝固成坨後,切成骰子形的方塊,一顆顆放在大笸籮内的幹糯米粉上,搖晃笸籮使餡粒滾來滾去而蘸上糯米粉,撈起蘸水,再下笸籮搖滾,餡粒便一層層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成了元宵。店夥計們邊搖邊跳,俨然是在舞蹈,逛燈人不免要駐足圍觀,人越多,搖元宵的夥計們越起勁,甚至有的還即興唱起了小曲。人們忍不住要買幾盒帶回家去,以便圍桌團坐地吃頓節日宵夜,以取合家團圓、和睦之意,借以表達在新的一年裡幸福康樂的心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