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在莫斯科舉行。李鴻章也在被邀請之列。其實他們這些列強是看不起大清的,别說李鴻章了。隻不過背後是很大的權益,也就是這樣,風燭殘年的李鴻章開啟了唯一一次出國通路。
在俄國的時候,李鴻章同俄國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後來有人說李鴻章簽訂條約是收受了賄賂。不過這個說法隻有俄方檔案作為單方證據,有學者考證後認為,尚未有充分證據證明李鴻章确實收取賄賂。

我們不管這個說法是否屬實,不管有沒有,其實都不影響這個條約的簽訂。
那麼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背後是否另有隐情?
《中俄密約》還有一個名字叫《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從這個名字上可以看出,這是為了第三方所簽訂的。
條約隻有六款,别看數量不多,但對兩國的影響都很大。條約規定了如果日本侵犯兩國任何一國或者北韓,那麼兩國要共同出兵并互相接濟。這恐怕也是清政府最看重的。至于其他的,那都是有利于俄國的,特别是允許俄國在東北修建鐵路。從此,沙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東北三省。
對于俄國來說,最重要的是鐵路和在東北的特權,如果能夠把日本這個競争對手踢出局也是不錯的。而對于大清來說,更重要的是日本。
甲午戰争以後,大清再也不敢小視日本這個對手。本來大清從來沒有把日本當作一個對手,尤其是在強盛的時候,盡管鴉片戰争以後,大清受盡了欺負,但日本也好不到哪裡去。
可是大清經過近三十年的洋務運動,面對日本,竟然不堪一擊,這不僅是丢了面子,更丢了裡子,清政府不得不防。
就在日本崛起後,入侵台灣之際,在朝廷裡引發了一場“海防”與“塞防”之争。李鴻章是海防的代表。在李鴻章看來,鴉片戰争以來,大清的主要對手都是從海上來,特别是日本,對清朝的威脅巨大。而遙遠的新疆等地,對于大清王朝來說,就算失去了,也沒啥損失,不如不收回。
可見李鴻章本人對日本還是有提防之心的。但應該如何防呢?大清想到了俄國。
實際上,清政府基于當時局勢所做出的戰略判斷,以夷制夷是最好的政策。除了俄國外,所能依靠的國家并不多。
馬關條約簽訂時,其實清政府割讓的還有遼東半島,但正是在俄國的幹涉下讓日本吐了出來。當然了,俄國的目的并不是出于什麼好心。德國勢力在遠東不值得一提,而法國雖然有不小的存在,但法國有點虛弱,論戰鬥力,也曾是大清的手下敗将,要不是清政府膽小怕事,恐怕這場戰争法國敗得會更徹底。是以以夷制夷的最佳對象隻能依靠俄國。
本身,與俄國簽訂條約,無異于與虎謀皮,根本占不到什麼便宜,沒有實力在外交上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談何容易。
在密約簽訂之前,李鴻章還緻電清廷,要求在密約第四款中加上“惟此項讓造鐵路之事,不得借端侵占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權力”的字樣。
可見,李鴻章也明白與俄國簽訂條約意味着什麼,但有求于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