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文字獄一直是清朝盛行的一種刑罰,一旦一個人用詞不符合統治者的心意,那麼無論這個人地位有多高,都會在一夕之間被下大獄,生死難料。

曾經有一位侍奉乾隆多年的大臣就因為在自己書中用詞不當而被下了大獄,還被判處了淩遲處死,可是最終在一頓飯後,乾隆竟然赦免了他,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樣的原因呢?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顯赫的家世

公元1711年,尹嘉铨出生于河北一戶高門顯貴之家,他的父親尹會一曾在雍正年間中了進士,而後因為外放做官時讓百姓安居樂業,為人辦事又不說大話,十分踏實,受到了雍正重用。

出生于這樣一個書香世家,尹嘉铨自然也是受到了良好的培養,另一方面,尹嘉铨在詩書上也的确有些天賦。在尹嘉铨二十幾歲的時候,他已經成為了舉人。

要知道在古代,許多人窮其一生也未必能中舉,而尹嘉铨二十幾歲就中舉了,可以看出尹嘉铨确實是年少有為。不過,在此之後,尹嘉铨沒有再繼續考取更高的功名,他選擇了直接為官,做了正六品刑部主事。

雖說六品主事官位算不上高,但尹嘉铨畢竟也隻是個舉人罷了,六品官位還是正常的。換個思路想想,這意味着他以後還可以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成就一般,卻又不知收斂

果然,尹嘉铨在之後的仕途也算是沒有辜負他父親對他的期望,從最開始的刑部主事到刑部郎中最後做到了大理寺正卿,屬于清朝正三品官員,也算是不辱門楣。

尹嘉铨為官期間,除了主管刑法之事外,他把自己其餘的時間都花在了古籍詩書的閱讀、注釋,以及編撰自己的書籍上,這也使得他在這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

在擔任稽察覺羅學主管也就是當時的貴族學校校長期間,尹嘉铨上書乾隆皇帝将《國小》一書作為了貴族子弟的啟蒙書籍,并且還自己對《國小》的内容進行了重新的梳理,增添了許多《國小》中缺少的内容,編撰成了《國小大全》。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從今天來看,尹嘉铨這個經曆那就是以一人之力修改了啟蒙教材,可以說這的确是個很牛的經曆了。

在他做成這件事情之後,受到了乾隆皇帝的大力稱贊,可誰知尹嘉铨一點也禁不起誇,乾隆不過說了兩句,他就飄飄然起來。

對外宣稱自己是衆多皇族子弟的老師,自己還深深影響着這些滿清貴族的思想。

乾隆知道之後,自然心中也是不爽的,但是尹嘉铨除了去宣揚自己的這點成績外也沒有什麼問題,隻好算了。

都說“伴君如伴虎”,能夠安然度過侍奉君王的日子,尹嘉铨可以說也是很幸運了,但是退休後的他不安心養老,居然還想去乾隆面前刷刷存在感。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公元1781年,乾隆皇帝出宮巡查,已經70歲的尹嘉铨知道以後興奮得不行,因為皇帝正好要路過他的老家河北,他猜想皇上到了河北一定會召見他,自己更是要好好準備準備。

但是沒想到的是,乾隆到了河北之後并沒有去見尹嘉铨,甚至沒有召見他,這可把尹嘉铨急壞了:難道皇上已經忘了自己了?不應該呀!

其實說句實話,乾隆出宮自然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去見尹嘉铨也很正常,再說了尹嘉铨并非是心腹大臣,乾隆說不定都不記得他是哪裡人了。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可尹嘉铨哪裡想得通,在他眼中,他可是貴族學校的校長,編撰過啟蒙教材的“肱骨之臣”啊,皇上不記得誰也不能不記得他呀!

于是,為了在乾隆面前刷一波存在感,尹嘉铨讓自己的兒子在乾隆到河北的時候呈上一封折子,為尹嘉铨之父尹會一追封谥号。

這下子乾隆可忍不了了,追封谥号對于臣子來說,那是皇上心情到了,且該去世的大臣有為人稱道的功績時,才會追封谥号。如今尹嘉铨上這一個折子,那不就是在教皇上做事了嘛!

乾隆看了之後表示:尹嘉铨太狂妄了!但是念在其對父親的孝心上,就不責罰了,自己好好在家檢討檢討。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乾隆這番話對尹嘉铨的态度已經很明顯了,可是尹嘉铨卻不知收斂,又上了一道折子,除了給他父親追封外,甚至還要讓他父親“入祀孔廟”,受天下學子拜祭。

這下可真的把乾隆給惹火了,要知道能夠在去世之後牌位進入孔廟接受祭拜的人,在之前的朝代中加起來也是屈指可數的,且都是有大成就的人才能享受如此尊榮,而這顯然是尹嘉铨的父親生前還達不到的高度。

如此狂妄,肖想着本該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還敢教乾隆做事,乾隆終于忍不下去了,在看到第二封折子之後,立馬就下旨,把尹嘉铨給抓了,更是讓人去仔仔細細地查尹嘉铨的底細。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遭遇“文字獄”

不查不知道,一查真是吓一跳啊!尹嘉铨為官期間雖沒有A錢等錯誤,但是在他收集的衆多書籍之中卻存在很多的問題,那就是不避諱,甚至有僭越之嫌。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不避皇帝諱,在封建時代,書中、說話是要避皇帝、父母等人的名諱的,這是一種非常古老卻又十分嚴苛的語言禁忌。尹嘉铨在自己的書中用到的“古稀老人”一詞,這個詞正是乾隆對自己的稱呼。

可能有人會認為“古稀老人”這個詞這麼常見,怎麼就不能用呢?在今天這當然沒有問題,但是那是封建時代,封建皇權可以壓死人的年代。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皇帝用了這個詞做自己的稱呼,臣子不避諱,那就是犯了大錯,況且清朝最為盛行的就是文字獄,尹嘉铨将這個白紙黑字寫在書中,更是無從辯解。

除了這個問題外,尹嘉铨還在自己寫的一本書中将他母親去世稱為了“薨”。

“薨”這個字在封建時代隻能用于稱呼諸侯或者王子、公主或者皇上的高等級妃嫔去世,等閑之人是不能用的,用了就是僭越了。

而尹嘉铨的母親一不是公主、郡主,二又沒有诰命,是不能用“薨”這個字的。

這兩件事按照清朝文字獄的标準,已經完全可以将尹嘉铨定罪了,而他也隻能一遍一遍地申告,自己是無心之失,希望能夠求的皇上的寬恕。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乾隆的恻隐之心

按照尹嘉铨主審官的判決,尹嘉铨被判處了淩遲,而且要連坐,他的子女16歲以上全部處死,而16歲以下的全部沒為官奴。一個曾經如此顯赫的家族,就因為一個人,一夕傾塌。

判決書到了乾隆那裡,可能乾隆終于想起了尹嘉铨的那些“小功績”,或者又想起了尹嘉铨父親的踏踏實實,又或者覺得尹嘉铨罪過沒那麼大,畢竟朝廷官員中有幾個經得起這麼查呢?

于是他先是下令将尹嘉铨淩遲改為了斬首,且也不必連坐。而後,在尹嘉铨要被斬首的前一晚上,乾隆賜了一壺酒,幾片肉給獄中的他。

70歲老臣被乾隆賜死,臨死前飲下3杯酒吃2片肉,乾隆:放了吧

也許尹嘉铨此時已經明白了皇上的用意,是想用這些試探一下他是否悔改,又或許尹嘉铨單純不想做個餓死鬼,面對皇上賜給他的酒菜,尹嘉铨小酌3杯,又吃了兩塊肉,便睡去了。

誰知第二天乾隆竟然赦免了尹嘉铨,因為乾隆認為尹嘉铨既然敢吃賜給他的飯菜自然明白“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這個道理,且已經誠心悔過。

念在尹嘉铨已經這麼老了,侍奉多年,隻需要毀掉那些“大逆不道”的書籍,也就可以免了死罪,回家思過。尹嘉铨也就此逃過這一場牢獄之災,得以善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