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鐵帽子王?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中國古代的分封制說起。
分封制就是中國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收買人心,對那些為自己打江山立功的大臣、貴族進行封賞的制度。
一般來說都會對那些人給以爵位,封王封侯,同時還給予他們不同程度的特權;這種制度從周代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清朝。

每個朝代封賞的叫法和待遇不盡相同,鐵帽子王是清朝特有的叫法,待遇也别出心裁。清朝在建國之初,對為他們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進行論功行賞。
當時滿清統治者也封賞了很多功臣,其中還有幾個漢族大臣。比如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
不過從統治者内心來講,封異姓為王是權宜之計,擔心他們造反。是以異姓、異族為王下場都不太好,找個茬就免去爵位、剝奪封号,還拿走性命。
隻有對自己家族的人,皇帝才是真心的。
滿清在開國前期和統治時期,皇室宗親共有12個人封王,被稱為鐵帽子王。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世襲,跟鐵打一樣牢靠。不但活着享盡榮華,死後還能配享太廟,更死去的皇帝們在一起接受後人朝拜。
不用說,鐵帽子王對大清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
鐵帽子王是跟大清一個鼻孔出氣的,他們是既得利益集團,大清退位了,一切特權肯定受到影響。是以說大清滅亡的時候,他們内心肯定是無比悲哀,一百個不樂意。
可是,鐵帽子王在大清滅亡的關鍵時候,因為性格不同,采取的政策、也不盡相同。總的說來,他們的态度大體分為三類。
一、堅決反對、誓死捍衛。
良弼、毓朗、溥偉、載濤、載澤、鐵良等人為首的清朝皇族,立場相同,他們不甘心失敗,不自量力,要螳臂當車,阻擋曆史車輪滾滾前進,武力勤王,誓死捍衛滿清反動政權。為了這個共同目标,他們組建了反革命組織——宗社黨。
宗社黨的宗旨就是擁護溥儀英明上司,反對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犯上作亂,對于亂臣賊子要堅決鎮壓,格殺勿論。在這些大清忠臣、死硬分子中,溥偉就是鐵帽子王恭親王。他是恭親王奕訢鬼子六的孫子,世襲鐵帽子王爵位。
剩下的人,也都是親王大臣的後代,他們計劃罷免袁世凱的内閣總理,必要時除掉袁世凱,讓毓朗、載澤主持内閣工作,由鐵良擔任國家武裝部隊總司令,鎮壓''亂黨''。
但他們的圖謀在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前,注定會一敗塗地,宗社黨頭頭愛新覺羅·良弼也在1912年1月溥儀退位前被革命黨刺殺身亡。
另一個堅決反對清帝退位的就是肅親王善耆,此人在當時的鐵帽子王裡面地位較高,當時他拒不在溥儀退位的诏書上簽字。
溥儀退位後,他投靠日本人想複辟,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還把自己的女兒金碧輝送給日本人川島浪速,這個金碧輝日後改成日本名字,她的名字幾乎無人不曉,就是臭名昭著的特務川島芳子。
但民主已經成為天下大勢,專制已經成為過街老鼠,頑固分子善耆的陰謀注定要失敗。
二、吃裡扒外、響應民國。
按照常理,不管表面如何,在内心裡,大清的鐵帽子王對滿清的滅亡是兔死狐悲的,但卻有一個人非常高興,這個人是慶親王奕劻。
武昌起義前,奕劻臨危受命出任首任清朝内閣總理大臣,組成慶親王内閣。可是這個慶親王是個大貪官,被稱為和珅第二,愛财沒底線,早已被袁世凱收買,變成一個“内奸”。
武昌起義後,奕劻認賊作父,讓袁世凱代其出任總理大臣。袁世凱逼溥儀退位的時候,又給奕劻五十萬兩白銀,奕劻見錢眼開,屁颠屁颠跑前跑後勸說隆裕太後,讓溥儀退位。
三、明哲保身、默不作聲。
溥儀退位前,由于宗社黨愛新覺羅·良弼被刺,鐵帽子王爺們驚恐萬狀,知道大勢已去,無力回天,覺得還是明哲保身的好,是以他們就選擇了集體沉默。他們是順承郡王讷勒赫、克勤群王晏森、禮親王世铎、鄭親王昭煦等人。
而且袁世凱雖然是曹操第二,但也沒有把事做絕,對待自己的舊主們,還是非常客氣的。在袁世凱制定的《清室優待條件》中,給予皇族們極其優厚的待遇。親王們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财産,擁有很多政治特權。是以多數親王們對溥儀的退位是聽之任之的。他們不想表态,因為表态了也沒用,何苦做無謂的掙紮呢?
不管鐵帽子王們支援還是反對,他們的态度已經無關緊要。因為軍權掌握在野心家袁世凱手裡,袁世凱想取而代之,誰也奈何不了,别說是12個,就是120個鐵帽子王也隻能風中歎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