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大明風華》中,朱亞文飾演的明宣宗朱瞻基,天性灑脫,文武雙全。自幼便被朱棣、姚廣孝看好,而仁慈、韬略也在他身上顯露無疑。

這一點,與曆史上并無出入,算是契合。在1425年明仁宗朱高熾去世,他成為皇帝之後,承父遺志任用賢臣,雖然僅僅在位十年,但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後世史學家更是将他比之周之成康、漢之文景。但是事實上作為承平之君,他在位期間雖然實作了明朝極盛塑造了“仁宣之治”,卻為明朝滅亡埋下了隐患。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的朱瞻基,據傳在出生的當晚,朱棣夢見父親朱元璋,将一個象征權力的大圭賜給了自己,還說了一句“傳世之孫,永世其昌”。醒來,便聽聞孫子降世,自然便覺得此夢真了幾分,待到看見孫子時,發現其臉上英氣逼人,與自己并無二樣。一句“此乃大明朝之福也”便是當時朱棣心情的反應。

這位入夢而來的孫子,也自然備受朱棣喜愛,名師大儒親身教之。1402年,靖難之役的成功,也讓朱棣搖身一變,成為了皇帝。但在冊立誰為皇太子之上,朱棣對于腰腹數圍、性格謙和的老大朱高熾并不喜歡,反倒是更加喜歡跟随自己戰場殺伐、頗有勇武之風的二兒子朱高煦,在儲君之位上,便頗為猶豫。但當解缙的一句“好聖孫”卻讓朱棣決心已下。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此後,朱棣或者出巡或者征伐,都将孫子帶在身邊,言傳身教。永樂九年,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孫。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死在第五次北伐的歸途,監國的朱高熾登基,朱瞻基也被冊立為太子,但明仁宗在位僅僅不足一年,便驟然而崩。于是,朱瞻基便登上了皇位,改洪熙年号為宣德。

他主政期間,作為父親朱高熾遺留下來的政治遺産,出身于太子府的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以及夏原吉、蹇義等賢臣,又罷兵至戈,休養生息。

''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闾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曆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但與他個人的短暫盛世之下,對于制度的立與廢,他的一系列舉措對王朝統治所造成的結構性損傷亦是不能被忽視的。

第一、宦官幹政的肇事者

朱元璋,雖然是乞丐出身。但作為布衣天子,他絕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有礙于元朝外戚專權,禁止後宮與朝臣來往;而有礙于宦官幹政,他則直接鑄鐵牌“内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

對于朱元璋所立的這塊鐵牌廣為人知的是,朱祁鎮朝時為宦官王振所砸。但事實上,這種情況的出現恰恰就在明宣宗時已經埋下。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對于太祖皇帝的祖訓不以為意,為了提高辦事效率,不僅任用翰林學士教授太監識字,更是對于司禮監太監賦予了“掌印”“批紅”的權利。就根本而言,明朝的太監對于皇權的威脅并不大,但對于政權建設的損害卻是緻命的。原本宦官作為皇帝與内閣的傳遞者,卻因為皇帝怠政便有了批紅的權利,更進而有了對朝臣的挾制之權。

這樣之下,近憂便是王振在昏聩的朱祁鎮“信任”之下,朝堂上的被尊為“翁父”之舉,進而土木堡之變發生。遠慮則就是在明朝末年盛行的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黨争。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第二、裁撤奴兒幹都司帶來的隐患

奴兒幹都司,包括了今天的庫頁島、外興安嶺等地。1411年,朱棣在原奴兒幹衛所的基礎上,将其提升為奴兒幹都司,負責總督管轄這一代的軍政等事務。就地理環境而言,該地地區邊疆,氣候寒冷,并不适合農耕,是以當地衛所群眾多以漁獵為主。

這一點在朱瞻基承位後,因為“靡費财物”,奴兒幹都司終于在設立二十餘年便被裁撤。這種裁撤帶來的後果,便是明朝政府不得不繼續實施羁縻政策。羁縻政策雖然短期内,能夠輕松的解決管理成本超支,但實則更是養虎遺患。而且奴兒幹都司,作為明王朝對蒙元勢力的橋頭堡的作用也消失殆盡,以天眼論,這種羁縻政策對于女真、建州女真的崛起亦是根源性的。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而對于交趾的放棄、召回大力溝通西域别失八裡和帖木兒汗國的陳誠使團、放棄對把秃孛羅和太平兩部衛拉特的支援等舉措,也讓大明王朝所謂的宗主國地位并不穩定。

第三、無過而廢後的“示範作用”

明宣宗朱瞻基對于胡皇後、孫皇後的關系,并沒有《大明風華》中那般狗血。胡皇後、孫皇後并不是姐妹;胡皇後更不是與漢王通奸的那般肮髒不堪。若非要說錯,胡皇後就錯在太過仁慈。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孫氏與張太後為老鄉,是以很小便居于宮中。朱瞻基與孫氏也算是青梅竹馬,但在冊立妃嫔時,胡善祥卻被冊立為太孫妃,孫氏為太孫嫔。這也讓朱瞻基心生嫌隙,似乎胡氏第三者插足,但是胡氏無論是為妃、為皇後上,素有賢名。是以,朱瞻基似乎并無廢後理由,但待到孫氏誕下朱祁鎮後,胡皇後隻誕下兩個女兒,宣宗便命胡皇後上表請辭,這樣的“無過而廢”帶來的示範作用,在其兒子時便已經顯現。明代宗廢汪皇後,孫子朱見深廢吳皇後等等不勝枚舉。

大明風華:為何說明朝滅亡,始于明宣宗朱瞻基?

可以說,明宣宗就當時的大明而言,不失為一位承平之君。他安穩的完成了使命,但對于内政上的弊病以及軍事上對外的放棄所帶來的邊際效應,卻又決然不是一個明君的所為。以一時之快,換後世之痛是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