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孝莊太後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将他下葬?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保護并培養了順治、康熙兩代曆史名君的孝莊皇太後薨逝,康熙把孝莊的遺體先行安置在“暫安奉殿”,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才正式将孝莊皇太後的陵命名為“昭西陵”。那麼,究竟是因為什麼不及時下葬非要拖了37年呢?難道是因為康熙不孝順嗎?跟随作者一探究竟。

孝莊生于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在蒙古科爾沁部出生,是貝勒寨桑之女。1625年,根據滿蒙聯姻的需要,她嫁給了後金(清)汗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四貝勒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号大清稱帝,封其為永福宮莊妃。

崇德三年,也就是1639年,她生皇九子福臨,而後福臨嗣帝位,是為順治,她被尊為皇太後。再後,其孫玄烨嗣帝位,是為康熙,她被尊為太皇太後。由于她是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的妃子,并且她的兒子孫子均是皇帝,是以史稱“孝莊文皇後”,一般也稱之為孝莊。

孝莊太後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将他下葬?

圖上:孝莊影視劇中資料圖

有人認為是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衮,而孝莊死後無顔面對皇太極,故選擇不與皇太極合葬,而當時又沒有合适的地方下葬孝莊,是以就拖了37年之久。他們認為皇太極駕崩時,莊妃才32歲,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大統,而在當時,執掌朝中軍政大權的實際上是睿親王多爾衮,他手握重兵成為朝中說一不二的人物,甚至連皇帝的玉玺都放在睿親王府中,小皇帝随時都有被廢掉的危險。

并且,持下嫁觀點的人還特别強調,在順治朝多爾衮公開以皇上的父親自居,稱号就叫“皇父攝政王”,而隻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多爾衮才有可能被稱為“皇父”。他們認為多爾衮稱謂的變化,恰恰反映了太後與多爾衮的婚姻由隐秘到公開的過程。

孝莊太後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将他下葬?

圖上:莊妃的永福宮

據史料可查,順治帝臨政時,關内正一片混亂,1644年3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多爾衮作為皇太極的弟弟,在輔佐年幼的順治繼位,以及統治鞏固清朝政權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稱号也在改變,從最初的“叔父攝政王”,改為“皇叔父攝政王”,最後改為“皇父攝政王”,這些稱号的改變并不能說明了孝莊下嫁給了多爾衮。

不可否認的是孝莊為年幼的順治登基,穩定當時的政治大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多爾衮就算當時位高權重,但無可靠曆史資料記載孝莊“委身下嫁”。

既然不是“委身下嫁”,那麼,難道真是因為康熙不孝順,不管自己的老祖母嗎?當然,肯定也不是。真正的原因記載在《孝莊後傳》裡面:

“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瑩域未免勞民傷财,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就将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選擇安葬”。

康熙當然不想違背孝莊的遺願,但是當時無陵可葬。因為順治是孝莊的的兒子,在孝陵裡面,最尊貴的位置已經埋葬了順治,如果再把孝莊安葬在裡面,那就是亂了輩分,但是孝莊又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自己作為孫子又不能違背遺囑,于是隻能放置在“暫安奉殿”。

孝莊太後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願将他下葬?

圖上:昭西陵資料圖

雍正帝繼位後,在“暫安奉殿”之上建陵,并在雍正二年(1724年)正式将孝莊文皇後的陵命名為“昭西陵”,孝莊經曆了37年,才得以真正的安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