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39年6月英國挑動侵華戰争的陰謀已經醞釀成熟

1820年清朝嘉慶皇帝去世,新皇帝是道光。19年後,1839年6月,多重的倫敦在此時顯得格外陰沉,大英帝國君臣此時的心情充滿了極度的憤怒,來自萬裡之适的東方帝國的消息使得紳士們的情緒到了爆炸點,霧都倫敦籠罩着一層厚重的陰謀與瘋狂的陰雲,一場挑動侵華戰争的陰謀已經醞釀成熟。

1839年6月英國挑動侵華戰争的陰謀已經醞釀成熟

林則徐虎門銷煙,且殺了幾個販賣鴉片的入。消息傳到英國,英國國會對是否對清國動武展開了3天激烈的辯論,吳乃華《英國檔案有關鴉片戰争資料選譯》記載了英國國會的辯論記錄。

剛從廣州回來的颠地首先發言:“一切滿意的解決是沒有希望的,除非我們以武力對付那個腐敗落後、狂妄自大的政府。”

下議院克勞夫說:“我也支援對中國動武,不管過去怎樣,現在清國是世界上最弱的國家,隻有靠着有系統的謊言、荒誕的聖旨、人民的愚昧來維持。對其勇敢地使用武力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

1839年6月英國挑動侵華戰争的陰謀已經醞釀成熟

議員們紛紛起身,發表白己對是否向中國開戰的态度,拜茲說:“對付那個貧弱的國家不需多大的武力,英國的一隻護衛船就可擊潰中國海軍一千支兵船。”

曾經在中國販賣鴉片的義律說:“大家都沒到過中國,而我之前在中國待過五年,我最了解中國,怯懦和傲慢是中國政府的兩個顯著的特點。對付中國政府的辦法就是先揍他一頓,然後再說。”

日後成為英國首相的麥尊插話說:“我贊成義律爵士的看法,我強烈認為應當用武力強迫中國讓步,我們應該把敵人擊倒以後再告訴他為什麼打倒他和他該如何做。”

1839年6月英國挑動侵華戰争的陰謀已經醞釀成熟

并不是所有人都主戰,也有不少人反對和中國開戰,議員拉本特說:“時間是寶貴的,戰争是政策的延續,或者說是外交的後盾,使用武力并不一定意味着打仗,隻要在我們的艦隊中包括英國海軍的最大戰艦,向中國示威,使他們知道英國可以用武力打中國,那麼他們就能清醒過來。”

“鐵頭老鼠”查頓堅決主張對華開戰,聽到拉本特的發言後,立即起身說:“中國不可能清醒過來,在座諸位都沒有我對中國了解,中國人從來沒有與文明國家打過仗,中國野蠻人雖有勇力,但兵法比不上我們,武器比不上我們,他們的官兵十分之七抽鴉片成痛,根本沒戰鬥力!現如今,道光雖有滿庫私藏,但他卻舍不得将其用于國防,他還讓各省交銀子孝敬他,這樣的國家還打什麼仗?”

1839年6月英國挑動侵華戰争的陰謀已經醞釀成熟

辯論十分激烈,辯論過後投票,最終主戰派以9票優勢通過了動武的提案,就是這9票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當時英國号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共3000萬平方公裡,是英國本土的150倍,為什麼英國關于是否對貧弱的清國開戰還要讨論那麼久?

原因很簡單,因為英國雖強,但兵不多,英國陸軍共135000人,本土有65000人,用于鎮壓愛爾蘭人的獨立,印度有30000人,其他殖民地共40000人。可調之兵不多,是以如此興師動衆大規模地讨論。

1839年6月英國挑動侵華戰争的陰謀已經醞釀成熟

當時中國人筆下記載的卻是如此一番情形:義律兵敗,回國勤見英王,請求發兵,英王一時沒了主意,召叢集臣商議,官場上的人多主戰,生意場上的人多主和,商量幾天沒有定見。英國有個廟,香火很靈,女王做了20個簽,10個寫“和”,10個寫“戰”,然後打亂,她連抓3個,都是“戰”,于是對華開戰。可見在清朝人眼中戰争如同兒戲。

通過對中國動武的提案後,英國開始準備戰争,一開始打算從陸路進攻,有三套方案:一、由印度借兵10萬,繞到伊犁,穿過戈壁,沿長城直取北京。二、由印度翻越喜馬拉雅山入藏,經甘肅陝西直取北京。三、經緬甸入雲南,出四川,向北京進發。

但英國考慮再三,覺得這三套方案都沒有勝算,還是派英國最擅長的海軍吧。1840年2月英國任命曾任印度總督、好望角艦隊總司令的喬治.義律為東方遠征軍司令,組建東方遠征軍,該軍有艦船48艘,其中戰艦16艘,武裝汽船4艘,大炮540門,士兵4000人。

1839年6月英國挑動侵華戰争的陰謀已經醞釀成熟

鴉片戰争就這樣爆發了,這是一場無法避免的戰争。沒有鴉片的查禁,也會以其他理由爆發,隻不過是時間的早晚而已。戰争的結局,不外乎三種:勝利、失敗、和談。勝利很難,即使打赢,隻會使清廷統治者繼續認為自己是天朝大國,外國是蠻夷之邦,中國隻會更加封閉落後;和談也不可能,隻要一議和,就有一批什麼都不懂的文人指手畫腳,說議和之人是漢奸;于是唯一的結局就是戰敗,割地賠款。心平氣和地開門與被人把門撞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中國不是以刀架在脖子上的方式被迫打開大門,而是主動加入世界體系,那麼我們在心态上會好得多,就不會對世界體系産生抵觸情緒,就會順應曆史潮流而謝虧變革,那麼今天的中國,就絕不會是這個樣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