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君有話說
甯波市社會科學院(甯波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甬派用戶端聯合推出專欄——《社科·甯波記憶》,對甯波豐富的文化遺産、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一次新的梳理,帶你一起尋覓曆史遺迹,回望甬城名人,欣賞民俗文化,讓城市的根脈更加清晰可見,讓城市記憶更加豐滿彌久。
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指出,千年宋韻文化是浙江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要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讓千年宋韻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本月,欄目将介紹宋代甬城名人望族、藏書樓和《三字經》的故事,讓讀者感受千年宋韻的流動與傳承。

史氏宗祠。
四明史氏是南宋時期甯波地區最顯赫、最負盛名的家族,自史浩到史彌遠、史嵩之,史氏家族一門三代封相,兩世封王。且史氏家族以詩書傳家,是一個文化家族,除三相兩王外,其家族還出了五尚書、七十二進士。史氏家族也是南宋甯波最有權勢的家族,時有“滿朝文武,班出史門”“一朝朱紫貴,皆是四明人”之說,對當時南宋的政局産生了重大影響。
史浩是史氏家族第一個宰相,孝宗皇帝繼位,史浩以帝師身份封翰林學士、知制诰,不久任相。史浩的主要事迹,一是他在南宋對金關系上,既反對高宗時的屈膝投降政策,也反對匆促北伐,主張先訓練士兵、穩定内政,在有充分準備後再進行對金戰争,是一個務實而穩健的宰輔。後來,孝宗在主戰派官員的慫恿下,貿然發動對金兵戰争,結果失敗,最終以割地賠款的方式換取雙方的暫時和平,事實驗證了史浩對宋金形勢的正确判斷。
史浩為相,還因公正無偏、氣度寬厚而獲得後世稱贊。他主張為嶽飛昭雪冤屈,又驅逐秦桧黨人,同時還向孝宗舉薦了張浚、朱熹、楊簡、陸遊、葉适等一批人才。這些被舉薦者或者不領情,或者懷疑他是籠絡人心,但史浩仍然推薦不誤。史浩這種不因私而害公的品質在南宋所有宰相中獨一無二,直德秀評價他∶“方其柄國時,護公道如命脈,惜人才如體膚。在廷諸賢,持議間有不同,而包函容養,亡秋毫忿疾意。異時複還宰路,所薦進皆海内第一流,不以同異為用舍。”史浩後封魏國公,進會稽郡王、追封越王。
南宋石刻公園——史氏陵墓群。
史彌遠是史浩第三子,南宋甯宗和理宗時的權相,擅權時間長達25年,是南宋擅權時間最長的權相,對南宋中後期的政治産生了重大影響。在宋金關系上,史彌遠主張對金妥協,為此他僞造密诏,謀殺了主戰的宰相韓侂胄,又貶黜多位主戰派官員,最終導緻南宋對金北伐的失利,被迫與金簽訂屈辱的“嘉定和議”。
在政治上,史彌遠排斥異己,引朋結黨,無所顧忌地擅權,造成了當時南宋政局的混亂。《宋史》在《史彌遠傳》中即評價他:“迨甯宗崩,廢濟王,非甯宗意。立理宗,又獨相九年,擅權用事,專任儉壬。理宗德其立已之功,不思社稷大計,雖台谏言其奸惡,弗恤也。”道出了史彌遠擅權的經過和原因。史彌遠死後被追封衛王。
史嵩之是史浩之孫,史彌遠之侄,史氏的第三任宰相。史嵩之最重要的事迹是對襄陽的經營。襄陽是南宋的上遊屏障,在宋金關系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史嵩之入仕不久便自願赴襄陽經營,他在襄陽大力屯田積谷,堅固城防,取得不少成效。其後,史嵩之在與蒙古聯合滅金的軍事行動中,于蔡州打敗金兵,取得不俗戰績。此後又在南宋與蒙古的戰争中指揮襄樊地區的戰役,也取得一定戰績,并是以而封相。與史浩和史彌遠相比,史嵩之偏武功,這在史氏家族是不多見的。史嵩之為相也具有專權貪橫的特點,最終因為父親死後,不肯守孝而打算起複招緻彈劾,最終罷相。死後追封少師、安德軍節度使,進魯國公。
史氏三代為相,一門榮耀,是南宋時期甯波在文化發展上進入高度繁榮的反映。(資料來源:甯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重點項目《甯波區域文化資源概覽》“甯波事”卷,張偉、劉恒武編著)
編輯: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