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技術,也關注産業。
作者 | 範文婧
2021年12月4日,科技智庫「甲子光年」成功舉辦2021「甲子引力」大會。
在當天下午的“科技投資”專場中,凱旋創投創始合夥人周志雄、國科嘉和基金執行合夥人陳洪武、達泰資本管理合夥人方元、海爾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嘉誠、BAI資本董事總經理趙鵬岚、山行資本合夥人朱思行,一同探讨了科技行業的投資熱點和趨勢;而後的“硬科技投資”專場圓桌中,真格基金董事總經理劉元、溫氏投資董事總經理白雲帆、北極光創投合夥人黃河、誠美嘉道首席技術專家潘陽發、創新工場投資董事兼半導體總經理王震翔,共同讨論了如何在這個時代下做好硬科技投資。
近年來,投資的熱點迅速從大消費轉向科技。而在科技行業之中,熱點方向又從模式創新轉向技術創新。面對大量熱錢湧入,投資圈裡幾乎都認同了科技賽道中泡沫巨大。雖然對于單個領域來說,“有錢總比沒錢好”,但對于從業者、投資人乃至賽道所輻射到的産業來說,都更應該撥開泡沫見實體。
那麼對于硬科技的投資人,近年來有什麼具體的關注領域的變化、如何看待和應對泡沫,以及在具體的投資過程中又有什麼政策和标準呢?在這兩次圓桌讨論裡也許可以洞見一二。
近年來,科技行業深受資本關注,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宏觀政策方面,由于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對底層新基建的關注,資本與行業都迎來了在硬科技領域的機遇。
山行資本合夥人朱思行分享了這樣一個觀察: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硬科技行業很難有區域的龍頭,因為區域的龍頭會受到全球龍頭的壓制。但目前的環境下,我國初創企業不用與全球龍頭直接競争,且有一個足夠大的市場,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凱旋創投創始合夥人周志雄提到,“國家一直在提倡科技創新、自主可控、戰略科技力,使得投資者都集中精力在這個方向上”。
同時,退出政策也對投資者更加友好。科創闆、創業闆以及北交所的成立,讓技術驅動的科技企業能夠更快地進入二級市場,專注于技術發展、不用太早面對盈利問題。
從産業層面,達泰資本管理合夥人方元認為,需求側和供給側在近年來都推動着産業發展。“所謂投資硬科技現在正當時,整個十四五規劃、大國博弈驅動、疫情下新基建的發展,都拉動了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側”。而供給側也有很大改善,“中國整體科研實力大幅提升、專利數量和被引用數量增加、有一大批高品質的科研成果出現及轉化”。更進一步,“有一大批技術創新其實已經進入到了産業化階段,包括人工智能、5G、物聯網、基因技術等”。
産業的發展也讓更多投資人進入硬科技投資的賽道。
一些曾經主要關注消費行業的投資人逐漸轉向科技。山行資本曾經被認為是一家關注大消費的資本,合夥人朱思行表示實際上過去幾年他們已經看過不少技術導向型的項目。尤其關注一些“中國已經比較有優勢的行業,比如消費電子、紡織成衣行業等。通過技術的加持,可以成為全球領先的企業”。
也有一些産業資本成為科技行業的投資者。在海爾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嘉誠看來,作為産業投資者,“除了财務投資之外,更多地是要為産業做一些生态賦能”。于是基于海爾在制造和科技領域的布局,海爾資本過去七八年的投資重點集中在消費和智能制造領域,未來會聚焦醫療科技相關領域。誠美嘉道首席技術專家潘陽發也同意這樣的看法,基金的“合夥人都在業内耕耘了多年,有一些認知和資源。隻會在熟悉的賽道和生态上看項目,關注産業上的一些更具體、細分的賽道”。
一些堅持在科技領域投資的機構,在新環境下卻有了新的思考。BAI資本早期就進入中國TMT投資領域,是經曆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至今的投資機構,“未來會有更大的投資比重往硬科技領域布局”。董事總經理趙鵬岚覺得,目前的風險投資從過去幾年的模式創新,在往硬科技底層技術創新轉化。在這個過程中,BAI希望投資一些“在為改變整個行業的底層技術而努力的企業”,尤其是那些輻射領域足夠大的企業。
而投資科技在北極光創投合夥人黃河看來似乎是個“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向。但黃河依舊覺得,“科技投資應該結合産業,不能唯技術論,因為技術也需要載體,需要落地并找到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場景”。
可以看到,所有進入科技投資的機構,不管是轉變了賽道、轉變了業務模式,還是跟着時代在變化的,都是基于自身過往優勢來布局的。這是因為更多的關注、熱錢,帶來的不止是機遇,也有挑戰。北交所開市一個月,破發的股票遠多于上漲的;曾經紅極一時的AI賽道,目前依舊沒有企業盈利,甚至AI四小龍這麼多年過去也沒有一家成功上市。
一方面賽道火熱,另一方面市場似乎又在變得謹慎。面對這樣的泡沫,投資者又是如何看的呢?
真格基金董事總經理劉元觀察到,當下不同行業不同階段的科技公司,估值的方差變得越來越大。對早期投資而言,一個項目的“驗證周期”需要靠産品落地情況、後續輪融資、客戶回報等因素綜合判斷,而不是僅僅看資本側的表現。而科技項目發展周期更長,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檢驗出項目的品質。
溫氏投資董事總經理白雲帆也感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最好是指對科技創業者和從業者最好,“畢業十多年了,我的學院校友群裡從來沒有像這兩年這麼活躍過,大家在群裡讨論創業、讨論挖人”;也是指對沉澱多年的投資機構最好的時代,因為“有大量的項目可以選,而且退出管道比三五年前更多了”。最壞的時代是指“八成以上的機構賺不到錢,很多VC的項目在資本市場眼裡和産業人眼裡完全不一樣,有些晶片企業連流片都沒有,團隊估值就能不斷翻翻”。
凱旋創投周志雄覺得,目前的市場對科技投資都比較友善,但總有一天大家要“交作業”。
面對熱錢湧入科技領域,不同的投資人抱有不同的态度。朱思行對此比較樂觀,認為“泡沫也是行業的助推力之一”,因為隻有在所在賽道關注度很高的時候才會有泡沫,更讓人恐慌的是一個賽道無人關注。
創新工場投資董事兼半導體總經理王震翔也覺得泡沫隻是一個過程,從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到目前的科技、硬科技領域,隻有大家都認可的領域才會出現泡沫。“到今天我們發現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也發展得很健全了,而前兩年泡沫較重的AI也在大浪淘沙”,最終會有正常的估值。
誠美嘉道潘陽發覺得“硬科技泡沫,其實是産業界對産業更新轉型的思考結果”。正是因為行業需要某個領域、某種技術,才會有泡沫。他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到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核心是能否從人口紅利,轉變成科技創新紅利”。而在這個過程中,正是因為能吸引許多創業者和投資人,才讓市場有了更多的選擇,在整個産業層面有所突破。
也有投資人不那麼樂觀,北極光創投合夥人黃河感歎“從業十幾年,從沒見過這麼大的泡沫”。
黃河認為,泡沫不單是因為資本集中湧入而形成的,也是政策導向加上宏觀環境等各種因素共同造成的。在細分領域裡,不是所有行業都是“進錢比不進錢好”的,如果資本與産品完全割裂,“産業側裡的好公司在資本側拿不到錢,在資本側拿到錢的在産業側都不是好公司。”這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但正如國科嘉和基金執行合夥人陳洪武說的那樣,“即使行業有一些泡沫,但從更長期的時間來看,投資方式并沒有顯著的變化。行業會按照自己的發展規律往前走,并不會因為資金量的多少改變技術疊代的周期”,作為投資者,也許更重要的必修課是“尊重行業節奏,幫助科技類創業者适配市場”。
科技投資要尊重技術的發展節奏,更要關注産業發展的動态。
提升團隊人員的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創新工場王震翔提到,團隊非常重視投資研究。因為隻有把整個市場情況、技術發展、産業落地的情況、時間點都把握住,才能投資。“有時候可能花了半年一年來看一個賽道,做了幾百頁的研究,一個公司都沒有投”。花時間不一定要有産出,但研究的時間一定要花進去。北極光黃河也覺得,團隊人員一定要是工科背景,且一定要在産業裡幹過一段時間。
真格基金劉元覺得,作為科技行業的早期投資者,應該盡早去找那些對所在賽道了解、又有前瞻性視角的創業者。比如在行業趨勢到來之前,他們投資了半導體、工業視覺、AI制藥和農業材料等領域的企業,正是因為一直在尋找具有前瞻視野的創業者,并選擇了相信。
溫氏投資董事總經理白雲帆覺得,“要優選某些賽道來投,并關注這些賽道的投資階段”。比如團隊從2015年開始關注人工智能,到2019年基本暫停這個方向的投資,因為這個賽道的企業已經不在團隊關注的階段裡了。而近年來團隊比較關注機器人、半導體、企業服務等産業。
同樣關注半導體産業的王震翔則更為關注技術、底層架構所帶來的變化,比如由ARM替代x86所帶來的伺服器、終端CPU變革等技術變遷都是創新工場未來幾年的關注重點。
除了技術之外,“人”也是投資者所關注的。白雲帆提到,溫氏投資會更青睐一些有良好背景的CEO、CTO的團隊。而潘陽發所在的産業資本則強調,在關注自己所熟悉的賽道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投資和助力是否能對原始團隊有所賦能。一家投資機構“隻有和産業界、科技界形成良好的互動,打造出自己的産業生态資源,用産業視角去看技術,去看發展周期,去看産業痛點,才會有希望破局。”
也許總的來看,科技行業的投資确實技術門檻更多、證僞時間更長,但随着更多機構了解了科技行業的技術發展和變化周期,随着更多像「甲子光年」這樣的媒體帶來讓行業更透明的報道,泡沫終究會消散,技術終究會在産業和市場檢驗中證明其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