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對于刺殺,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荊轲刺秦王,但是這次行動最終以失敗告終,荊轲以生命為代價也沒能刺殺暴君。可見,想要刺殺皇帝絕非易事,荊轲也隻是讓秦王受到驚吓。

曆史上還有另外一樁刺殺皇帝的案件,但是很少被後世提及。它是北宋一大謎案,刺殺宋仁宗。它之是以能夠淡出人們視線,不難找到其中的原因。一是刺殺不得民心,二是當事人的寬容。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對比來看,宋仁宗是一代明君,百姓愛戴,不似秦始皇那樣專橫跋扈。如果說刺秦是民心所向,那麼刺宋則沒有群衆基礎,自然不被後世傳播。此外,這場刺殺最終的懲罰并不嚴重,這也是疑點之一。

一、宋仁宗

想要了解謀刺宋仁宗的幕後真兇,對于宋仁宗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他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即位時僅十三歲,即位之初由劉氏垂簾聽政,十一年後才開始親政。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仁宗盛治”。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宋仁宗性情寬厚、嚴于律己、知人善用。在他統治的時期,湧現出許多敢于直谏的官員,最有名的“四谏”包括歐陽修、餘靖、王素以及蔡襄,這都是因為他給予臣子發表谏言的權力,更加印證了他的仁德。

宋仁宗對待下人寬容。有一次用餐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急忙吐了出來。但他并沒有責怪宮女,反而不讓她聲張,以免被判死罪。身為皇帝,能夠這樣對待下人的皇帝寥寥無幾。

宋仁宗提倡緩刑,遇到案件從輕發落。比如煽動造反這一項,有的皇帝會甯可錯殺不可放過,生怕威脅到自己的皇位;而反觀宋仁宗,他會确認是真的造反還是亂發牢騷,将懲罰減到最小。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宋仁宗對待讀書人寬容。對于參加許多年科舉但是仍未入仕的考生開設恩科,放寬錄取條件。詩人柳永便是享受了這一波紅利,最後入仕。對于蘇轼在試卷中的抱怨,選擇寬容并且鼓勵進谏。

即使是這樣一位以仁德治天下的明君,也難過美人關,宋仁宗十分寵愛張氏。短短幾年将其由末等嫔妃升至最高等級的貴妃,地位僅次于皇後。這位張貴妃恃寵而驕,甚至不把曹皇後放在眼裡。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二、直擊現場

事情發生在慶曆八年正月十八深夜,皇宮四周守衛森嚴,深夜裡一片肅靜。幾個黑衣人正在悄無聲息地潛入,三兩下殺掉值夜的侍衛,直奔曹皇後的寝宮,此時宋仁宗正在皇後寝宮内休息。

一位宮女不幸被刺客挾持逼問皇帝所在之處,然而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手起刀落,轉眼間宮女沒了一條手臂。一聲慘叫驚動了整個宮殿,皇帝和皇後都意識到來者不善,恐有變故。

一位宦官害怕驚擾了皇帝而被怪罪,謊稱隻是毆打宮女并沒有異常。皇後當場揭穿其謊言并開始思考對策,她先是阻止了想要出殿檢視的皇帝,後又急忙派内侍出宮尋求支援。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外面火光晃動,曹皇後害怕發生叛亂,将宋仁宗藏于内室之中。下令讓宮女和太監堵死大門,并且備好水防止刺客縱火。倘若刺客闖入,能夠制服者可以加官進爵,享受榮華富貴。

最後侍衛長帶兵趕到,射殺了三個叛亂的侍衛,一人逃脫。這樣一場刺殺,想來會引起巨大的風波,但是對外宣稱僅僅是四個醉酒侍衛誤闖寝宮,這裡便可以看出此案十分蹊跷。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其一,僅憑四個人便可以在守衛森嚴的皇宮裡為所欲為,就連皇帝就寝的宮殿都可以随意進入。如果皇宮的守衛當真如此松懈,那麼曆朝曆代應該會有很多皇帝死于刺殺,但事實與之相悖。

其二,宮女發出慘叫後,皇後的侍衛并沒有及時出現制止,反而最先到場的是張美人和她的侍從。仔細想想,就算沒有皇後和張美人的侍衛,身為皇帝身邊必然也有保護安全之人,然而并未出現。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其三,侍衛長在張美人之後到場是不合理的。作為侍衛長保護皇帝安全是職責所在,應該快速營救,但是其速度不及一個妃嫔。作為一位妃子,深夜已然就寝,又能快速地趕到現場。

其四,對涉案人員從輕處置。雖然符合他的寬厚形象,但是刺殺這樣大的事沒有刨根究底,竟也草草了事,屬實說不過去。就連逃走的那人沒能留下活口,被亂刀砍死,對涉事官員也僅僅貶官而已。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三、謎案之謎

事後,朝堂分為兩種立場,一種以丁度為首建議嚴查,一種以夏竦為首建議不宜大張旗鼓。宋仁宗選擇了後者,并提出張美人護駕有功,晉封為貴妃,不禁又引起官員們的讨論。甚至有的官員稱,曹皇後表現過于鎮靜,恐為幕後主使。這一場刺殺在官員們激烈的争吵中不知不覺變成了是否廢後,曹皇後面對突發事件的機智敏銳反而成了錯誤。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刺殺事件最後不了了之,因為在史書中并沒有詳細的記載,甚至沒有交給相關機構審理案件,是以對于幕後真兇的分析隻是推測,而無從證明。這也是它成為謎案的直接原因,以下對于幕後真兇的推測有二。

第一種可能是一場宮鬥,皇帝十分寵愛張美人,但是一直沒有機會立她為後。因為沒有子嗣而廢掉郭皇後,又因為社稷立曹氏為後,這些阻礙了張氏成為皇後的夢想,于是她開始籌謀這一切。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朝堂上反踩曹皇後的官員,利用皇帝對于張氏的寵愛,興許可以扶持未來的皇後,擁立其皇子為太子,仕途便會一片坦蕩,于是幫助張氏。皇帝或許開始便察覺這一切,但是出于對張氏的保護便不再深究。

第二種可能是宋仁宗謀劃的一場假刺殺,其目的也是為了立張氏為後。這種猜測比較有說服力,可以指使侍衛、官員以及嫔妃,可以讓皇帝在事後不嚴加追查,唯有一人可以如此。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朝堂上下最後不了了之,史官也沒有詳細記載。或許是大家心知肚明,為了保住皇家顔面和宗仁宗的一世英名都閉口不談,讓真相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相信大家都很想知道真相,但這是永遠的謎案。正因為它沒有蓋棺定論,是以世人才更加喜歡研究。就如同四大名著中,唯有紅樓夢被人反複研究,正因為它的原稿後四十集不慎遺失。

宋仁宗遭遇皇宮侍衛行刺,為何會低調處理,誰是幕後真兇

總結

或許正是沒有真相才會吸引人們研究,正是不完美才成就了另一種美麗。對于宋仁宗,他不愧為一代明君,仁政寬容,能夠接受谏言,實屬難得,美中不足便是獨寵貴妃這一條。

宋仁宗在曆史上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了解謎案之後,不如再品味下這位帝王。他是一位沒有架子的帝王,可以說是最懂得尊重子民的帝王,比起征戰四方,皇帝勤政愛民和體恤百姓顯得更有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