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劉元凱傳略

劉元凱(1889—1940),字石餘,号畏因居士,武都蒲池人。1919年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步科六期。初任隴東鎮守使署軍事教導團教官,繼任甘肅督軍公署親軍統部教練,1923年在甘肅陸軍第一師任營長。1924年馮玉祥部劉郁芬督甘後,任國民軍一二0師團長,後調正甯、文縣縣長。1931年任新編十四師第三旅旅長,嗣後,調任165師參謀長。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抗戰爆發後,1937年11月15日,随部赴中條山前線途中罹患重病,醫治無效,久病羸弱,遂辭職返裡。晚歲建立武都佛教協會,首任會長。于1940年辭世。

一生清廉,恬靜寡言。素習詩詞,善書法,精鑒賞。時稱“隴上文豪”。集漢碑數十種,均有題跋。其跋《西狹頌》“在武都屬之成縣乃磨崖書也,筆法多篆,漢字中最高古者,然非初學所宜也。” 跋《南石窟寺》碑“石窟寺碑在隴東泾州,民國五年出土于城西之山寺中,嗣經某知事覓得,乃移入城内之文廟。為之亭,題以跋,蓋好古者與。九年,予行營駐泾州,因往觀之,遂購一本。龍門造像諸品遠不逮此,誠隴上珠寶也。” 跋《張遷碑》“靈廟碑并二爨碑均從此脫胎來,故摹魏者不可不究漢。蓋篆楷之變隸為紹介,隸以漢代而大成。予常曰‘學書不學漢,乃皮相耳’”。有詩作,書法墨迹存世。《保定軍校 千名将領錄》、《武都縣志》有傳。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百年前,隴上學者劉元凱對

《西狹頌》之碑評

劉 可 通

東漢桓靈間,漢陽阿陽(今甘肅靜甯屬地)李翕,司牧莅政武都,柔嘉惟則,布化惟成。因道通梁、益之郡西閣道,緣壁立之山,臨不測之溪,危難阻峻。為利行人,郡守乃謀劃為之鑿險架橋,改高即平,正曲廣阨,人得夷途。時太守下之丞、掾、簿、曹等僚吏,為頌伯都之功德,即石摩崖,郡人仇靖為之揮翰遣詞書丹。頌文文筆優美,其雄強之漢隸,樸渾高古,行氣整肅,結體方正,筆法多篆,為成熟隸書之傑作。然随世易時移,郡治遷徙,狹道淹塞,其碑蔽于榛莽,曆經魏晉、南北朝、隋、唐,近千年而伴以樵牧,不為世人知曉。遲至北宋,始有歐陽修《集古錄》載人,及曾鞏親睹《西狹頌》拓片,錐指永叔“李翕”為“李會”之微疵,在《南豐集》之《元豐題跋》詳作立論考證後,方為後世金石學家、書界學者所重,曆代考證、碑論成果疊出,至清為盛。清代乾嘉書道中興,考據盛行,金石篆隸碑版研究日趨深人,系統研究隸書者,将《西狹頌》歸屬“方正雄偉”一類。評《西狹頌》碑者,考釋其文字者,甚夥。有清一代,較著者有翁方剛、包世臣、楊岘、楊守敬、康有為、方朔、徐樹鈞、梁啟超等,諸前賢對《西狹頌》碑存環境、整體布局、結體、用筆風格等藝術特征,分别都作有評介。楊岘稱“結體在篆隸之間”、“古而肆、虛而和”,楊守敬《評碑記》贊其“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揖》謂其“疏宕”、“渾穆厚重”,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譽其“寬博遒古”,徐樹鈞《保鴨齋題跋》歎其“疏散俊逸,如風吹仙袂,飄飄雲中,非複可以尋常蹊徑探者,在漢隸中别饒意趣”,梁啟超《碑貼跋》頌其“雄渾靜穆,漢隸正則”,此皆方家言入肯綮之評。近代書家丁文隽《書法精論》指其“結字嚴整,氣象嵯峨,此漢碑中之高渾者也”,亦确當之論。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碑學日隆,評者芸芸。然《西狹頌》摩崖所在甘肅、乃至故鄉,則寂然未聞有地方學者之“碑評”,聞達于學界。(階州邢澍之《金石文字辨異》涉有《西狹頌》碑文異字考辨,與孫星衍合編之《寰宇訪碑錄》僅載《西狹頌》摩崖全文。)此似西北、隴上、以至隴南,成為《西狹頌》摩崖碑研評史上的缺失和憾事。然事非如此,實則隴南邊鄙非無好學獨立之士,亦非甘肅學界忽近而貴遠,第囿于所見,疏于檢索,搜覓未及耳。檢閱有關資料,餘則散見隴人評《西狹頌》碑者,不乏其人。甘肅學者,清代則有武都吳鵬翺雲逵、民國則有武都劉元凱石餘、臨洮張維鴻汀、天水馮國瑞仲翔。分别在《武階備志》、“《西狹頌》碑拓題跋”、《隴右金石錄》、《绛華樓詩集》中,載有諸賢或考證、或評碑之論,卓然灼見,可并跻大家之評。今文所涉者僅武都劉元凱“《西狹頌》碑拓題跋”之“碑評”,餘且不論。

民國時期之劉元凱(1889—1940)字石餘,号畏因居士,武都蒲池鄉高家村人,世代書香門第,出身教育世家。祖父鹹豐廪生,父親光緒舉人,均執教地方。自幼受良好教育,素習詩文、書法,頗有根柢。及長,投筆從戎,習業軍事學校,後雖戎馬倥偬,仍好筆翰,喜讀秦漢碑版石刻,精鑒賞。每日臨池不辍,洮石硯上,手刊“耕耘無稅”以自勵。為研習書法,收藏名家墨迹、漢魏碑帖、拓片亦精良。能就收藏整理之碑帖,題跋論碑,抒其見地。其題《孔宙碑》翦輯本詩雲:“筆底玉珠見潤圓,風流潇灑似曹全。八分于此開門徑,孔廟當推第一編。”詩後題識曰:“餘集漢碑十餘種,唯季将碑風流潇灑,翩翩如佳公子。每當郁結不樂時,臨風展讀,神魂并爽。因知古人愈瘋之文,非欺餘也。”

民國11年,在蘭州整理裝訂拓片,就《西狹頌》拓片剪輯本後題有:“《西狹頌》在武都屬之成縣,乃摩崖書也。筆法多篆。漢字中最高古者,然非初學所宜也。”此段隸書跋文,書法風格近乎清高翔書“送楊己君師金陵詩”筆意,而文簡意豐,将西狹碑文載體所在位置,“在武都屬之成縣”,載體形式,“乃摩崖書也”,書體及書法特點是“高古”漢隸、“筆法多篆”,跋尾以臨池《西狹頌》經驗之談——“然非初學所宜”而作結。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石餘先生此精辟之論,理識玄奧,非積學有年、熟谙漢碑者所能道。誠民國時期隴上學者評《西狹頌》碑之僅見者。此論開邑人研評《西狹頌》之先河,在《西狹頌》碑評研究史上,當能奠定其應有之地位。

石餘鄉賢乃吾祖父,一生清廉,恬靜寡言,晚喜魏碑《黑女志》,其詩文、墨迹亦有存世者。作為書家,其字外功夫學養亦博厚,時人以“隴上文豪”稱譽(見《武都文史資料》樊執敬撰“武都佛教簡況”)。

浪花豈能淘盡英雄。石餘前賢處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對清政府屈服外侮,喪權辱國,辄咄咄不平。青年遂萌壯志,投考軍事學校,篆刻“鞭不讓祖”印,以自策,後從戎抗侮。劉氏石餘人文情懷亦如其學養,有其深厚家學淵源。其于1919年春,自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回甘,蘭州同鄉在五泉山設宴洗塵,遂即席賦《滿江紅》詞,激勵同仁。詞雲:

書劍旋來,金城柳、依依凝碧。問身世,情傷子野,蘇季歸色。萬裡飄零飛鲲化,十年結果有鸱赫。惟多情新雨洗車塵,慰征客。

風雲會,他鄉集。幽懷暢,愁如失。舉杯心益壯,卻忘頭白。安得五泉齊化酒,願成千手好殺賊。祝同仁努力競前程,報酬國。

足見石餘先生慷慨志節的報國熱情,誦其詞,想見其人,雄勃才氣橫溢,風骨铮铮,光彩照人。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中日甲午(1894)海戰失利,乙未(1895)歲,簽訂不平等《馬關條約》後,石餘先生家父雖僻居桓上一隅執教,猶心懷天下,為之扼腕。欣聞國人劉永福奮力抗倭有捷,旋賦詩以慶:

聞劉淵亭廈門大捷

微緻斯人出,蒼生奈若何。

魚雷翻海闊,賊膽落奴倭。

韬略休公瑾,指揮失伏波。

阿誰謀上國,割地請求和。

可見劉氏一門,後學不獨能風雅有繼,報國熱情,亦承先祖而來,“以天下國家計”宜允是其家風。

舊中國甘肅軍閥混戰,戰亂頻仍,兵連禍結,時局動蕩,1929年,石餘先生因不滿劉郁芬。劉懷恨伺機報複,這時他感到世情險惡,遂參禅讀經,結緣佛教。1931年甘肅執政首領易人,新編14師師長魯大昌,與他素有友誼,聞知他在蘭閑居,特邀他在該師任職,石餘對魯誠意難卻,慨然應邀。後因患病,久不見康複,極想自己詩中“室有詩書魚不蠹,門無車馬犬常眠”、“豆棚瓜架論新酒”的田園生活。

1938年,因病辭去165師少将參謀長之職,養病歸裡,精研佛法。在辭職歸裡前,曾有詩“雄心老去漸頹唐,醉卧洮州古戰場。半夜起來聞鐵笛,滿天明月滿天霜。”及“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難消兩鬓霜”之興感詩句。詩風沉郁悲壯,直造唐賢之室。吾先祖石餘1940年去世,享年五十有一。《保定軍校·千名将領錄》、《武都縣志》有傳。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滄桑砺洗,餘家文運興衰亦關乎世運。曆半個世紀,家藏秦漢碑拓已存無多,前蒙原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美協主席,現甘肅省書畫研究院院長,八十有五高齡之陳伯希先生題簽,《西狹摩崖石刻群研究》著者高君天佑出面籌資,影印家藏《西狹頌》拓片剪輯本。今撰文追述先祖“《西狹頌》碑拓題跋‘碑論’”昭世,使研究《西狹頌》者,一睹碑論跋文,或有知音撫卷興歎而采擇,吾則無遺珠之憾矣。

二〇〇七年九月九日

西狹頌拓片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罕見!百年前甘肅學人評《西狹頌》,武都劉元凱:高古漢字筆法多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