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國直皖大戰始末:吳佩孚由此嶄露頭角

文/傅華軒

袁世凱鬼迷心竅,弄了一場稱帝鬧劇,當了83天皇帝,然後很快就挂了。袁世凱這麼一鬧騰,把實力很強的北洋軍弄得分崩離析,出了一個直系,一個皖系,還有一個奉系等。

這三個主要的派系各自心懷鬼胎,誰也指揮不了誰。當時北洋政府面對的是,全國大小軍閥山頭林立各自為政,怎麼辦?這也不像個國家呀!必須要統一。

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全國,曹锟拉着張作霖主張和平談判統一全國。

意見不一緻的最後結果,直系要用拳頭說服!國家還分裂着呢,北洋政府自個兒鬧起家亂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民國直皖大戰始末:吳佩孚由此嶄露頭角

曹锟和張作霖想要動手教訓一下段祺瑞,真要是動手,不就是給段祺瑞"武力統一中國"以借口嗎?段祺瑞苦等這個機會久矣。 直皖雙方的戰前準備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着。 時間很快進入了1920年7月,這些日子,中國北方的天空中,戰争烏雲密布。 根據"軍閥混世三要訣"之"做婊子也得立牌坊"推演出來的政治形象美化大法",打仗得有個說法啊,于是,直皖雙方決定都打出"正義"這個金字招牌。因為一旦讓全國人民知道了他們這是"兔子扛槍窩裡反",就會招來鋪天蓋地的輿論譴責,着實不好應付。

曹锟、吳佩孚給自己的"讨逆軍"安了非常正義的出師口号是——"段祺瑞賣國媚外,實為漢奸,今日之戰,是為救國而戰!是為民族而戰!是為和平而戰!" 張作霖也非常配合盟友,他通電全國說:"我奉軍将與讨逆軍會合,協力清除段祺瑞、徐樹铮此等賣國賊子!" 段祺瑞也不甘示弱,部隊起名"定國軍",比"讨逆軍"還威風,出師的理由也算正義——吳佩孚勾結南方,背叛中央。因為吳佩孚的确收了唐繼堯和陸榮廷控制的廣州政府,給出的三十萬開拔費用之後才率軍北撤。

民國直皖大戰始末:吳佩孚由此嶄露頭角

互噴口水的花把式玩過之後,雙方都已籌備完畢,接下來唯有真槍實彈大幹一場了。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争開始。 河北涿州及高碑店一帶是主戰場,就是現在的北京南保定北這一帶,南北對陣。 雙方在這塊還算寬闊的地帶上投入了十幾萬的兵馬厮殺。 直系三路出擊,總兵力近五萬人,分别由西路吳佩孚、中路王承斌、東路曹锳統領。皖系的對陣也很工整,西路總指揮段芝貴,中路總指揮陳文運,東路總指揮徐樹铮,共領軍六萬餘人。 總體來說,皖系兵力占優。可是在戰場上,決定勝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兵力不一定就是決定性的因素,兵員素質、統帥的指揮藝術往往更關鍵。

頭兩天的進攻是試探性的,雙方投入的兵力也不算太多,吳佩孚小勝段芝貴,徐樹铮小勝曹锳,陳文運與王承斌各有勝負。 戰争在7月17日這天分出了勝負。皖系在西路主戰場和中路都遭遇了重大失敗,直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首先是西路,吳佩孚誘敵深入,那個平時搞人際關系和行政工作的段芝貴,腦袋一熱就中了圈套,孤軍深入,在松林店遭遇吳佩孚的伏兵,全軍覆沒。 然後是中路,直系王承斌的炮火直接擊中了皖軍中路指揮陳文運,陳文運重傷,在衛兵的護送下逃之夭夭。上司跑了,指揮系統癱瘓了,小兵們的抵抗也就隻能停止了,最終,大部分人選擇投降。

民國直皖大戰始末:吳佩孚由此嶄露頭角

一天後,18日,張作霖的奉軍開到涿州,在勝負已分的情況下加入戰鬥,張作霖總算沒有浪費自己精于算計的特長。 剩下的戰鬥就是一邊倒,徐樹铮的東路軍被直軍、奉軍各個擊破,皖系士兵或投降,或潰散,不複成軍。 直皖之戰,紛紛擾擾,漫卷風雲,其沖突沖突醞釀了近兩年。雙方互相指責恫吓的口水仗打了幾個月,而真正的戰争其實隻有短短的四天,從14日打到17日就基本結束。 段祺瑞為什麼會敗呢?有人或許會問,段祺瑞的軍隊不是挺牛的嗎?清一色的日本軍械、日式訓練,軍饷也最為優厚,軍中幹部也都是軍校畢業生,人員素質應該說是相對上乘,為何會一敗塗地? 民意之類的借口就不說了。

段祺瑞的軍隊綜合素質是不錯,唯獨缺乏實戰經驗。任何一支優秀的部隊,都一定要經曆戰争,即使失敗也是一種寶貴的經驗。一支新軍隊,在己方取得優勢的時候往往勇不可當,但一旦受挫,就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以緻軍心動搖甚至立刻潰散,這其實都是缺乏實戰的結果。 小時候看電影,國民黨的國軍長官吃了敗仗,面見上司時總喜歡說一句話:"不是國軍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對手的厲害,雖然說有點擡高自己,但對直皖之戰來說,這确實是事實。 皖系的對手很強大,尤其是吳佩孚的北洋第三師,這可是一支有着二十多年實戰曆練的老部隊。從成軍到辛亥革命,從"二次革命"再到護法戰争,可謂是身經百戰。

民國直皖大戰始末:吳佩孚由此嶄露頭角

而且吳佩孚的戰争指揮藝術和軍事素養不僅勝過徐樹铮,更是遠超段芝貴諸人。 直皖這一戰将段祺瑞的精銳嫡系部隊"邊防軍"(參戰軍)完全消滅,雖說還有一些省的督軍算是段祺瑞的舊部下,但畢竟不是直接關系的鐵杆手下。脫離了直接關系的部隊,時間久了指揮不動在所難免。 說了這麼多,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段祺瑞再也不是過去的段祺瑞,勢力大減,虎落平陽。 這場戰争的主角段祺瑞,此刻正靜靜地伫立在北京庭院中,夏夜的微風輕輕拂過,能讓他更好地思考未來的路,不過他肯定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兩鬓又添了幾絲斑白。

一無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後再失去! 段祺瑞的成功也是不容易的,他本來是一個農村的窮小子,以一介草根攀上帝國權力的頂峰,但是經曆了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他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人生的關鍵時刻要懂"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得"的要義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是以他明白,對現在的自己來說,放下還可以活命,繼續拿着則可能會死。 是以段祺瑞決定把該放下的都放下——軍隊不要了,權力不要了,榮譽也不要了。

19日,段祺瑞指令前線士兵停戰投降!然後自請辭去所有職務,自行褫奪所有勳章,卸甲歸田,還原老百姓的身份。 老段這次是真服了。

民國直皖大戰始末:吳佩孚由此嶄露頭角

曹锟、吳佩孚包括徐世昌都很欣慰,這個強勢得要"武力統一中國"的家夥終于下去了,就讓他到天津慢慢變老,慢慢等死吧。 他們确實不能把段祺瑞怎麼着,徐世昌是他多年的兄弟,曹锟是他多年的同袍,就連吳佩孚在名義上也算是段祺瑞在保定軍校的學生,更何況他對民國也有過功勳。 不過老段的鐵杆手下徐樹铮、段芝貴等人的下場不是很好,被全國通緝,四處逃竄。 皖系勢力幾天之間便煙消雲散。

通過一場直皖大戰,吳佩孚立刻名噪一時,成了直系的首要人物。1923年,曹锟當總統,吳佩孚升任直豫魯巡閱使。

後來,抗日戰争爆發後,日本特務機關想選擇下野的吳佩孚為傀儡,建立全國性政權,被吳厲聲斥責,嚴詞拒絕。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病逝。吳佩孚維護民族大義,保持了晚節,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為陸軍一級上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