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深,字任潮,廣西蒼梧人,1885年生于一個富農家庭。李濟深自小極富愛國熱情,他立志學習軍事。1903年,18歲的李濟深由梧州中西學堂保送入廣東黃埔陸軍中學,畢業後先在廣東新軍當見習官,後又入講武堂學習。

1909年,李濟深又被保送入保定陸軍軍官學堂深造。1912年到上海,在姚雨平部任作戰參謀,1913年重返學校學習。1914年畢業留校任教官5年。正是這五年教官生涯,使李濟深赢得了“全國陸軍皆後生,粵中名将盡門生”的稱号。也是以,李濟深在國民黨軍政界頗有聲望。
1920年,李濟深應粵軍第一師師長鄧铿之召,到廣州任粵軍第一師副官長,後任參謀長。1923年3月升任師長。被孫中山委為西江督辦,支援李宗仁、黃紹竑等統一廣西。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成立時,李濟深任副校長兼訓練部主任,後曆任第四軍軍長、廣東省政府主席等職。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李濟深也在廣州實行四一五事變,實行“清黨”。
1929年,蔣介石為奪取各地軍閥兵權,在南京召開軍事編遣會議。李濟深表面上同意蔣介石的政策,但背地裡與桂系老鄉李宗仁、白崇禧商量對策。結果商議内容被蔣介石特務機關擷取。1929年3月21日,李濟深被蔣介石軟禁在南京湯山。國民黨三大時,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被開除出國民黨。這是李濟深第一次被開除出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濟深獲釋并恢複黨籍。1933年11月18日,李濟深會同十九路軍将領、第三黨上司人章伯鈞、黃琪翔等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舉起抗日聯共反蔣旗幟,成立新政府。11月20日上午在福州召開群衆大會。當天晚上,大會主席團決定成立革命政府。11 月21 日組成了以陳銘樞為書記的生産人民黨,李濟深等宣布退出國民黨。蔣介石、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中常會于11月23日宣布永遠開除陳銘樞、李濟深、陳友仁黨籍。這是李濟深第二次被開除出國民黨。
反蔣失敗後,李濟深等又在香港成立了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全面抗戰時期,李濟深主張國共合作,并又被恢複黨籍,從1938 年底至抗戰結束,他在國民政府主要擔任過三個職務,即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軍委會桂林辦公廳主任、軍事參議院院長,都沒有實權。
抗戰後期,李濟深目睹國民黨之腐敗,在廣西醞釀成立國民黨民主派的組織。日本投降後,李濟深加緊了這一活動。1946 年2 月下旬,李濟深經廣州去重慶,準備出席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在廣州,他委托蔡廷锴、李章達負責籌備工作。3月12日、4月14日,蔡廷锴、李章達在廣州集會兩次,正式組成中國民主促進會,推舉(一說由李濟深事前指定)15 人為理事會理事,李濟深為理事會主席。
李濟深在重慶期間,表示堅決反對内戰,同時廣泛接觸民主人士。在會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上司人時,表示支援民聯的活動。1947 年2 月26 日,李濟深以回鄉掃墓之名,離滬抵香港。在香港同蔡廷锴等商定了七條綱領,包括恢複孫總理革命精神,改造國民黨,廢除黨内獨裁,保證與各民主黨派合作建國等内容。
蔣介石集團控制的國民黨中央于1947年5月召開緊急會議,以“有背黨紀”,“诋毀蔣主席及政府”為由,宣布開除李濟深黨籍。這是李濟深第三次被開除出國民黨。
從1947 年5 月開始,李濟深加緊了建立統一的國民黨民主派組織的籌備工作。在李濟深等人的推動下,1947年10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立了,宋慶齡為名譽主席,李濟深任主席。
李濟深在香港,一面上司民革響應舉辦新政協的号召,讨論新政協各項問題,另一方面親自派人做國民黨軍隊的策反工作。1948年8月,主席緻電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歡迎他們北上,同中共一起共商建國大計。
1948年底,李濟深離開香港,乘船北上,最終到達沈陽。他曾說:“我既下決心來到了解放區,這一行動就表明了擁護新中國。”1959年10月9日,李濟深在北京病逝,終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