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台灣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

台灣島面積雖然隻有3.6萬平方公裡,但是作為中國最大的島嶼,由于其特殊的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時期,朝廷就設立澎湖,正式将其列入中國版圖,隸屬福建省泉州府管轄。元、明時期在澎湖設巡檢司管理台灣。1624年,台灣被荷蘭人占領。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台灣島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抵抗荷蘭侵略者,成功收複台灣,不久後鄭成功英年早逝。1683年,康熙大帝一舉收複台灣。

1894年,甲午中日戰争爆發,這是中國近代以來海戰最慘烈的戰敗之一。

1895年,晚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從此日本開始了對台灣的統治。

1945年8月15日抗戰取得最後勝利,兩個多月後,在中國戰區台灣省台北,同盟國舉行了受降儀式,台灣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

1949年,渡江戰役後,國民黨大勢已去。1949年12月,蔣介石等國民黨殘餘勢力攜帶大量的黃金敗退台灣島。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蔣介石

在台灣的統治和控制權的多次鬥争中,蔣介石敗退台灣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近70年台灣與大陸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

那麼很多人都會有疑問:蔣介石為何會敗退台灣,是誰幫他出的主意,之前到底是誰在管理台灣?

一,蔣介為何會選擇敗退台灣?他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

國共内戰中,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隊的力量已經基本被消滅,國民黨集團的失敗已經注定。

蔣介石當然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他已經開始考慮退路了。其實當時蔣介石的退路有幾個,我們一起來看看。

主流的說法,除台灣以外,當時蔣介石還有西南、海南、國外幾個地方可以退守,但到底去哪兒?蔣介石猶豫不決,國民黨内部也意見不一。

01. 退守大西南

相比于海南,蔣介石本人其實更中意重慶、成都為中心的大西南。原因很簡單,中國的大西南大多是崇山峻嶺,在軍事地理上易守難攻。

大西南北有秦嶺,東有長江三峽,南有橫斷山脈等,地形兇險,屏障繁多,并且後退有空間。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大西南的地勢複雜,資源豐富,足以讓蔣介石集團抵抗一段時間,或者“卷土重來”。

但是這種方案很快被否定掉了,可以說蔣介石的這個想法太過于“幼稚”或者“癡人說夢”。

首先,西南雖然地理上有着許多天然的優勢,但是西南地區的軍閥勢力尚未肅清,人心渙散,難以統一指揮。

要知道,在國民黨内部,軍閥之間的明争暗鬥是非常明顯的。表面上都會說自己效忠國民黨,實則各個心懷鬼胎,蔣介石本人都無法做到統一指揮這些勢力。

其次,以當時解放軍的實力,僅僅是想通過大西南的幾座山或者幾片樹林就想難住他們是不可能的,解放大西南,徹底鏟除國民黨勢力,隻不過是時間問題。

蔣介石曾經妄想以長江天險來困住解放軍,結果是自己落得個狼狽逃竄。是以,蔣介石退守大西南一定會腹背受敵,内憂外患。

02. 退守海南島

退守海南島原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時解放軍海軍和空軍的力量還比較薄弱,海南島與大陸相隔瓊州海峽,解放軍短時間難以攻克。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海南島地圖

另外,海南島氣候溫暖,四季如春,如果海南島真的遭到攻打,還可以再南下退到菲律賓或者逃竄到國外,看起來不錯。

但有一點不足的是,海南島上耕地有限,資源不夠豐富,主要以輕工業為主,以後的發展空間十分小。

是以退守海南不是最佳的選型,實際上,後面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僅有了半個月不到的時間就解放了海南,成為了中國海戰史上的奇迹。

是以,即使有瓊州海峽天塹,海南島也被解放軍拿下了,海南的防禦壓力不小。

03. 退守國外

如果當時蔣介石選擇退守國外,比較好的選擇是緬甸。從地理位置上講,緬甸有許多深山老林,這裡地廣人稀,确實是一個藏身的好地方。

如果隻是蔣介石身邊的幾個人倒也好說,但是蔣介石是帶着一群人退守,緬甸這種地方并不适合大部隊的駐紮和發展,也就是不适合長期居住。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另外,緬甸缺少糧食,工農業,交通都不發達。即使遷到那裡去,也很快會坐吃山空,過不了幾年,大家都會被活活餓死。

再說作為國民黨的最高上司人,如果流浪到國外去,這個滋味肯定不好受,别人也不一定會接納你,隻會讓自己過上流亡失所的生活。

那麼逃亡到其他國家呢?例如越南,或者美國,這就更加不靠譜了,當時國民黨是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援,和越南的關系其實不算太好,至少雙方都不感冒。

美國距離中國20000多公裡,蔣介石集團下面的人少說也有100-200萬,這些都去美國也不大現實。

04.退守台灣

蔣介石最開始想到的并不是台灣,而是他身邊的人給他介紹的。

相比于海南,台灣距離大陸更遠,解放軍難以攻打,并且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後,工業底子不錯。蔣介石最後選擇了台灣,這也成為幾十年以來台灣與大陸分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二,蔣介石為何最終選擇了台灣:一個不起眼小人物的建議

蔣介石一開始也一直猶豫不決,并且内部争論的非常激烈,蔣介石難以下定決心該往哪裡去。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讓蔣介石徹底下定決心去台灣。

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張其昀。個人觀點,小編說這個張其昀改變了曆史一點也不為過。

按照道理來講,幫蔣介石做這麼大決定的一個人一定是蔣介石身邊重要的謀士,或者在部隊中身居高官。

但是實際上沒有。甚至,張其昀都沒有參加過任何的軍事鬥争。

他隻是一個普通的學者,一直專注于學術研究,那麼這樣一個搞學術研究的怎麼會認識到蔣介石呢?又怎麼說服蔣介石退守台灣呢?

這個張其昀是被陳布雷介紹給蔣介石認識的,而陳布雷在蔣介石身邊是一個謀士。他是蔣介石“筆杆子”的代言人,長期在蔣介石身邊為他出謀劃策,起草一些重要的檔案和書信指令。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張其昀

1948年,陳布雷自殺身亡,而此後的張其昀卻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他極力推薦蔣介石退守台灣,并且為蔣介石分析了很多原因,頭頭是道,讓蔣介石沒有拒絕的理由。

張其昀雖然不是軍事專家,但是他是一個十足的“地理專家”。他給蔣介石的建議是:

退守台灣是最佳的選擇。

張其昀認為:

退守西南是下策,雖然西南東有長江三峽、南有橫斷山脈、北有秦嶺,地形兇險,在地理上易守難攻,表面上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實則不然。

大西南雖有獨特的地理優勢,但是西南與内地聯系非常緊密,并且西南的軍閥關系複雜,不好管理。

試想長江那麼大的天然屏障,都難以阻擋解放軍的威猛之勢,更何況西南陸地上的這些群山?這條理由蔣介石也非常認同。

海南固然有獨特的地理優勢,但是海南離廣東太近,瓊州海峽又太狹窄,在順風的情況下,漁船一日即可到達海南,解放軍完全有能力攻打海南,退守海南絕不可取。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蔣介石和張其昀

綜合來看,退守台灣的好處顯露無疑,台灣與大陸隔着一條台灣海峽。最寬處約410公裡,最窄的地方也有120多公裡,以解放軍的海軍和空軍條件,不足以展開大型渡海作戰。

國民黨以海峽天險為屏障,進可攻、退可守,實在是退守的不認選擇。

蔣介石聽後恍然大悟,這時,他想起1925年10月任黃埔軍校校長、東征軍總指揮時,在惠州羅浮山酥醪觀與道長促膝長談一整夜,拜神求的那支簽。

簽上箴言:

“勝不離川,敗不離灣。”

如今的形勢看來,難道應了當年那一簽的箴言?并且張其昀有詳細列舉了退守台灣的短期優勢和長期優勢。

第一,從地理位置上講,台灣和大陸之間有台灣海峽間隔。

當時大陸與台灣最近的距離也有120公裡,這麼遠的距離,以當時解放軍最快的速度,也要一天一夜才能到達台灣。

這樣的距意味着解放軍至少有一個晚上是完全暴露在國民黨海軍的打擊之下,這樣的暴露對于解放軍無異于滅頂之災。

再加上解放軍的海軍和空軍才剛開始起步,很難強攻台灣,是以從地理位置和軍事角度來講,台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第二,從資源上講,台灣面朝大海,氣候宜人,資源豐富,可以長期生活。

在這種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下,台灣可以迅速發展起自己的農業,長期自給自足不是問題。豐裕的海洋資源也為漁業發展提供了好的條件。

第三,台灣長期在日本的殖民地之下,有了一定的工業和軍事基礎,滿足台灣本土的防禦需求,發展工業也是比較輕而易舉的事情。

第四,台灣雖然是一座孤懸海外的海島,但是其周邊鄰國較多,政治局勢也極為複雜。

北部的日本雖然投降但是已經基本被美國控制,實際上就是美國的“政治傀儡”。

台灣東部的關島以及南部的菲律賓地區基本上也在美國勢力範圍之内,國民黨在内戰時期得到了美國的大量援助,雖然最後戰敗,但是把流亡政府設立在台灣,遇到緊急情況可以第一時間得到美國的支援。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美國地圖

雖然這種做法無異于損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是為了儲存自己僅有的實力,蔣介石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決定。

第五,台灣相對封閉,中共地下黨活動較少,不像海南,有瓊崖縱隊這些共産黨地方武裝。

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蔣介石選擇了台灣作為退守根據地。1949年12月,蔣介石等國民黨殘餘勢力攜帶大量的黃金敗退台灣島。

三,蔣介石退守台灣前是誰在管理台灣?

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國民政府将台灣和澎湖列島列為第15受降區,任命國民黨軍官陳儀受降,接管台灣,成為日本投降後管理台灣的第一人。

然後,陳儀在任期間對台灣毫無建樹可言。想反,由于他的昏庸無能,導緻台灣當局的腐敗A錢、各種社會問題開始滋生。

糧食短缺、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不公待遇等深深刺痛着每一個台灣群眾的心。1947年2月28日,台灣省人民發起了反專制、反獨裁、争民主的群衆運動。

然後,他們的正當行為卻遭到了國民政府的血腥鎮壓,史稱“二二八事件”。

國民黨當時在台灣的支援并不高,陳儀在發現局勢不對的情況下,又想投降中國共産黨,但是他的意圖很快被人發現,最終他被蔣介石罷職軟禁。

為了日後順利地退守台灣,蔣介石派自己的心腹陳誠接管台灣以便日後國民黨大量人員的轉移。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陳誠

陳誠一直以來都是蔣介石最信賴的人之一,他的到來也沒有讓蔣介石失望。陳誠來到台灣之後,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使得局勢迅速地被扭轉過來。

他在台灣實施改革土地政策,減租分地,在民生、等方面均有所建樹,深得台灣群眾的愛戴。

同時,他主張島上農民自給自足,讓更多的自耕農能夠有地種,有糧吃,在最短的時間内穩定了台灣的局勢。

在陳誠的努力下,台灣的局勢取得了很大的變化,為後續蔣介石集團的退守創造非常好的條件。

四,北韓戰争爆發,解放台灣事情被擱置

實際上,早在1948年底,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時,共産黨的好朋友,曾任蔣介石參謀長、陸軍大學教育長和駐蘇聯大使的楊傑将軍,就曾多次寫信向毛主席建議:

“大陸國民黨控制區已是囊中之物,應先集重兵攻下台灣和海南,以打破美日可能的海洋陰謀,讓蔣介石成甕中之鼈,以防國際變局,徹底斷絕蔣介石的後路,此後再攻取大西南、大西北。”

毛主席非常重視這個建議,後來,他專門起草了兩份涉及解放台灣問題的4A級絕密指令發給粟裕,讓他組織研究解放台灣的問題。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粟裕

然而粟裕組織大量專家和人員仔細研究東南沿海的水文氣象資料和作戰環境條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以當時解放軍的海空軍裝備條件,渡海作戰存在極大困難。

1949年的金門戰役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三野第十兵團的三個團9000餘人登島後由于沒有援軍,在島上孤軍奮戰,最後全軍覆沒。

随着海南島的解放,蔣介石也不斷加大了台灣島的防禦力度,而粟裕也一直在不斷地調整攻打台灣的計劃。到了1950年,整個攻台的兵力達到了空前的65萬人。

然而,随着北韓戰争的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了長達近三年的北韓戰争,解放台灣的事情也被一再擱置。

沒有解放台灣也成為粟裕将軍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據粟裕的兒子粟戎生回憶:父親書房裡一直都挂着台灣的地圖,直至去世。

粟裕曾對他說:

“為什麼我們的軍隊還叫解放軍,而不叫國防軍,是因為台灣還沒有解放。”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毛主席

毛主席的衛士們也曾回憶:

“從1953年開始,主席每年都要去海邊,遙望大海說:'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

五,曆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會統一

由于種種原因,台灣一直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但是國家從來沒有放棄收複台灣的努力和決心。

1971年,聯合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蔣介石國民政府被驅逐出聯合國。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民心所向。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這是首位正式通路中國的美國總統,中美建交逐漸拉開大幕。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 。

就在中美建交的同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正式提出實作和平統一的方針。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成為了台灣的主要上司人。其實蔣經國有意同大陸談判,促成國家統一,蔣經國甚至派大使去北京談判,隻可惜蔣經國在1987年去世,相關的程序再一次被擱淺。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說過:

“若蔣經國健在,中國的統一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

在當時看來,蔣經國的去世确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

1992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在香港會談形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和平統一的步伐逐漸加快。

然而,好景不長,在“九二共識”之後,國民黨候選人首次落選台灣當局的政權上司人。

蔣介石為何選擇退守台灣?誰幫他出的主意?台灣之前到底誰在管理

在之後的數十年時間裡,選舉台灣省政壇上司人多次更疊,台灣綠營已經在實質上摒棄了“九二共識”,走上了一條勾結外國、企圖分裂國家的可恥道路,幹着“親者痛,仇者快”的勾當。

無論如何,曆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會統一,這是大勢所趨,任何個人群組織都無法阻擋這個程序。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無數中華兒女,無數仁人志士不管身在何方都始終懷揣着同一個夢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民族統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上,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道路上,“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是全體華夏兒女的心聲。

台灣永遠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海峽兩岸的人民,也都在盼望着祖國能夠早日統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