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1882—1948 年)。1924 年 10 月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系軍閥政權,組建國民軍任總司令。1926 年加入國民黨。北伐戰争開始後,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九一八事變後積極主張抗日。1936 年 1 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7 年 11 月被撤去指揮作戰的職務。抗日戰争勝利後,主張和平、民主。1946 年 9 月以考察水利專使名義出訪美國。在美積極支援國内人民反内戰反獨裁的愛國民主運動。1948 年初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8 月離美回國途中遇難。

在抗日戰争時期,周恩來和馮玉祥的交往過密,在交往中,馮玉祥對周恩來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在他的眼中,周恩來是一位“識大體、明大義,同時又很能忍耐”的人。
1938年2月14日,周恩來看望馮玉祥。對于當時的抗戰局勢甚為擔憂的馮玉祥向周恩來請教辦法。周恩來向他分析了抗戰的形勢以後說道:
“今天,日寇對我國實行全面的進攻,我們争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隻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勝利。”
同時向他表達了國共合作的重要性,對此,馮玉祥表示贊同。馮玉祥又問了周恩來對抗戰前途的看法,周恩來則表示:
“由于目前抗戰還存在弱點,在今後抗戰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許多挫敗,是以要看到這場戰争是艱苦的持久戰。”
同時向馮玉祥闡述了中國共産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通過這次的談話,馮玉祥對周恩來甚是佩服,第二天寫下了八個大字“吃飯太多,讀書太少”,以表達對周恩來的欽佩之情。
馮玉祥是國民黨内少有的幾個主張團結抗日的。和周恩來的每一次對話,他都深受啟發。也對團結抗日增加了許多的認識。此後,馮玉祥和周恩來精誠合作,為堅持抗戰而奔走。
1946年校場口事件之後,被蔣介石逼走美國考察水利并被強制退役。(校場口事件指的是1946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破壞民主、毆打群衆和政協代表的血案。)
雖然馮玉祥被逼遠走美國,但是他的心一直牽挂在國内。1947年,馮玉祥在美國公開反對國民黨的内戰和獨裁。積極支援國内的民主運動。并且以自己20年的經曆寫下了《我所認識的蔣介石》,對蔣介石的專制獨裁作了大量批判。
1948年,民革成立,當選為常務委員和政治委員會主席。1948年7月31日,受中央邀請回國參加政協會議籌備工作,但是不幸的是在黑海遇難,死于大火。
1941年,在馮玉祥60歲生日的時候,周恩來給馮玉祥送去了祝詞:
“煥章先生六十歲,中華民國三十年。單就這三十年說,先生的豐功偉業,已舉世聞名。自灤州起義起……先生在不得志時,從未灰過心,喪過志。在困難時,也從未失去過前途。是以先生能始終獻身于民族國家事業,奮鬥不懈,屹然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先生的德功,決不僅此。我祇就現時所感到的寫出。先生今屆六十,猶自你小夥子,而先生的體魄,亦實稱得起老少年。國家今日,尚需要先生宏濟艱難,為民請命,為國效勞,以先生的革命精神,定能成此偉大事業,不負天下之望。趁此良機,謹祝先生堅持抗戰成功,前途進步無量!”
祝詞對馮玉祥做了全面中肯的評價。表達了周恩來對馮玉祥的祝願。
周恩來曾經評價:馮玉祥将軍是一位從舊軍人轉變而成的堅定的民主主義戰士;雖然和所有的曆史人物一樣,由于政治視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馮玉祥将軍為中國民主事業的貢獻,将是永垂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