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殇!

還記得在國小,第一次接觸到這首《望故鄉》,知道有一位叫于右任的詩人,十分思念祖國,希望自己死後能被葬在高山,遙望不可能望見的家鄉。這給我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官,可從于右任離開大陸、去往台灣的事實來看,卻又不是這樣,現實與詩歌對比,讓人産生出不倫不類的感覺。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于右任的事迹大家知之甚少,關于他寫下《望故鄉》時的心情和處境更是一無所知。《望故鄉》,某種程度上說是于右任的遺書,以詩作遺言,古今少見。

解放前夕,競選國民黨副總統失敗的于右任,被迫“選擇”撇下妻女飛往台灣,在台灣終老,臨終前以詩作遺言,表達自己的思鄉愛國之情。于右任的一生,充滿着無奈。

于右任,

原名伯循,字誘人,因“誘人”諧音“右任”,遂以其為名,行走世界。

于右任,另外的署名還有“騷心”、“髯翁”,晚年号“太平老人”,示意人生最後的追求。于右任的祖籍是在陝西泾陽,但他出生在距離泾陽不遠的陝西三原。

于右任的“右任”,是源自他1904年向報社投稿用的筆名,後來也就成為他的常用大名了。從字“誘人”就可以看出,他是個頗具黑色幽默的人,他的筆名還有:

大風、神州舊主、剝果、啼血乾坤一杜鵑、關西餘子、半哭半笑樓主

等。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這個筆名跟我們現在網絡上的小号、馬甲差不多,清末和民國,一個筆名就是一個身份,可以盡可能避免被有關當局和利益相關者打擊報複。周樹人也是個善用筆名保護自己人身安全的批評家,最著名的筆名就是“魯迅”了,其餘還有

自樹、庚辰、索子、索士、樹人、令飛、黃棘、周豫才、周樹、神飛、迅哥兒、風聲、尊古、巴人、某生者、小孩子、學之、敖者、俟堂、宴之敖者

等等。

于右任兩歲的時候母親去世,轉由伯母房氏一手撫養,待到上學的年紀,三叔于重臣将他送入名儒毛班香的私塾讀書。1895年,16歲的于右任以第一名的成績,成功考入縣學,成為了一名秀才。

1897年,于右任先後在三原宏道書院、泾陽味經書院、西安關中書院求學深讀。1898年,于右任參加年終前進行的歲試,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績補廪膳生,時任陝西提督學政的葉爾恺贊譽他是

“西北奇才”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後、光緒皇帝出逃西安,于右任參加了此次帝後北狩的跪迎,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一本《半哭半笑樓詩草》,是于右任抨擊時政、憂國憂民的自撰詩歌集,1903年冬印制發行在三原。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三原縣令剛開始看到這本詩集,覺得作者是個有才之人,能擔大任,但慢慢看到後面,心開始慌張起來:

這是反清啊。

三原縣令立即上報陝西巡撫升允,升允沒有将其拿下,而是上報到朝廷,讓朝廷決斷。

1904年,清廷下令逮捕于右任論罪。于右任親友們聽說了此事,立即籌集重金派出專門的報信人員,告訴正在開封參加會試的于右任(也是

我國曆史上最後一次

科舉考試)。本該是朝廷的通緝令先到的,但恰巧西安的電報局、驿站等均發生故障,緻使于右任較開封官方先收到消息,先一步逃到上海,用化名進入震旦學院讀書。

入學後不久,震旦學院因高層權力争執,教師、學生相繼離校。于是,于右任主動出錢聘請名師,用原來震旦學院的教授改組複旦公學,并在1905年的中秋節正式開學,完美解決了震旦離校學生的求學問題。

而後因日本方面的無理限制,導緻大批中國留日學生憤然歸國,于右任便與王敬方等人組織起中國公學,讓留學生們能夠繼續接受西方先進教育。複旦公學和中國公學,為後來的反清革命培養了大批人才。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1907年,于右任因需要創造《神州日報》,遂赴日本考察,通過朋友劉覺民介紹,結識了孫中山,并在這一年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對于右任委以重任,授予他負責上海一帶同盟會事務的長江大都督一職。《神州日報》創辦的相當成功,但不幸被隔壁書局火災牽連,不得不停刊數日。

之後複刊,因内部出現不可調和的意見分歧,于右任主動退出,籌備起新的報刊——《民呼日報》。《民呼日報》的内容和傳播極廣的效果,讓清政府對于右任恨之入骨,揚言要挖掉他的眼睛。于右任被逮捕下獄,卻始終不肯放下抨擊清政府黑暗的報刊事業,多次表示報紙不能停。

最後,報館同仁隻能以《民呼日報》停刊轉讓為條件,換于右任出獄。于右任沒有屈服,出獄後接着創報抨擊清王朝,激勵學子們。武昌起義爆發後,從國外回來的孫中山,見的第一個人就是于右任,還題了

“勠力同心”

四個大字嘉勉于右任為革命做出的貢獻。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于右任任交通部次長一職。第二年孫中山辭職,于右任也跟着一起辭職,回上海繼續辦報紙去。“二次革命”失敗,報館被查封,形勢不對頭,于右任立即啟程日本避災,遙控國内反袁鬥争。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袁世凱死後,1918年1月,陝西三原豎起陝西靖國軍旗,專程請于右任回來主持工作,就任總司令一職。這是北方地區,唯一一支響應孫中山護法運動的軍政力量。

1922年5月,陝西靖國軍解體後,于右任回到上海向孫中山彙報陝西的革命工作,并協助孫中山進行國民黨的改組。從此,于右任又開始發展中國教育。于右任是複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三中學的創辦人、校長,是我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創始者之一。

青年時代,于右任追随孫中山從事革命工作,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立下不世功勳,更是積極倡導國共兩黨合作、興辦國家教育,是名副其實的愛國者。

作為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政治生涯,勉強稱得上是一帆風順,但如果不從政的話,他的人生成就很可能會更高。

1924年1月,出席中國國民黨“一大”的于右任,提出國共兩黨

“合則兩利,離則兩損”

的高瞻遠矚論斷,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年10月,北京政變成功,孫中山委托于右任、汪精衛等人,組建起國民黨中央北京政治委員會,專門處理北方的國民黨事務。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1925年,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于右任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同年12月,段祺瑞改組國務院,特别任命于右任為内務總長,但于右任拒不接受。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于右任繼續當選中央執行委員。

1926年,于右任接到李大钊的請求,赴蘇聯莫斯科,敦促馮玉祥回國北伐。同年9月17日,國民軍聯軍成立,馮玉祥任總司令,于右任代表國民黨、國民政府出任副總司令。

接着于右任親率先頭部隊進入陝西境内,與西安城内的守軍聯合出擊,将劉鎮華打得全線潰退,被困8個月的西安得以解圍。國民軍聯軍進駐西安,于右任代行全省政務,進行12項整理陝西軍政計劃,号召群眾:

共同起來呀!建設美滿幸福的新生活吧。

1927年4月27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消息傳出,于右任在陝西省黨部召開的大會上,痛斥蔣介石叛黨叛國之罪行。甯漢合流,于右任出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但他并未實際到任。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于右任當選為國民黨中執委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同時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中,又被推上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的實權位置,原因無他,德高望重、清正廉潔而已。

1930年11月,南京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于右任被推舉為主席團五成員之一、國民政府委員、監察院院長。

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于右任一直與中國共産黨保持着良好關系,他希望這種利于國民的關系能夠一直維持下去。1938年,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于右任欣然前往題寫報頭。

在重慶,于右任仍與中共有聯系,雙方關系不錯。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侵略者,于右任率先進行口誅筆伐,并提議将汪精衛永久開除國民黨。

1948年春,解放戰争結束前夕,南京召開第一屆行憲國民大會,于右任出席,與孫科、李宗仁、程潛、莫德惠、徐傅霖五人,競選國民黨南京國民政府副總統一職。于右任不是想要攬權和名利,而是借機登上高位,促使戰争早早結束,還中國人民一個和平。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于右任理所當然的落選了。好友勸他找财團借款活動活動,他淡淡地說:

“我相信自己,也相信群眾,成敗與否看人心吧。”

将要投票的前一天,于右任給各代表送去請柬,請他們來飯店随便吃點。而這次請客吃飯的錢,還是馮自由等20人集資湊的。投票當天,于右任就被淘汰了。馮自由感慨道:

“你身無分文,僅憑着人格聲望、文字筆墨去競選,怎麼可能成功?紙彈敵不過錢彈啊。這失敗的原因,全是那些人癡于世故人情、金錢名利啊。”

于右任雖然落選,但李宗仁、程潛等人十分敬佩他。沒了副總統,于右任還是監察院院長。就算沒有更高的職權,于右任還是在為國共和談努力,想減少戰争,通過和談解決中國的問題。

1949年2月27日,章士钊、邵力子等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成員,從北平與毛澤東、葉劍英等中共上司人協商完國共和談一事,傳回南京,于右任親自前往機場迎接,詢問詳細情況。

1949年4月,國共和談在北平正式舉行,于右任本是特使,他本人也是十分樂意的,都做好動身準備,最後卻被攔下。周恩來得知後,對于右任的處境感到擔憂,當《國内和平協定》草案送到南京,中共方面請屈武轉告于右任:

“若是南京政府拒絕準許草案,我們渡江占領南京時,希望先生可以不要走,到時我們會派飛機接你去北平,與張瀾、李濟深等人組織新政協,一同合作。”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于右任得知後大為感動,正有此意,但此時的他已是身不由己。渡江戰役剛剛開始,國民黨軍政機關就撤往了廣州,于右任也被

“護送”

至廣州,繼續主持無意義的監察工作。同年7月16日,為挽救目前危局,國民黨中常會成立中央非常委員會,蔣介石、李宗仁為正、副主席,于右任是九位委員之一。

不難看出,蔣介石一直把于右任當作招牌門面、泥胎神像,給位不給權,時刻提防着。

中晚年的于右任久居國民政府要職,地位顯赫,權柄彪悍,卻因一身豁達正氣而兩袖清風,常為子女學費、生活費欠外債。後來病危,住院費和醫藥費都是蔣介石墊付的。

廣州解放前,于右任又被“護送”到香港去,後又“奉命”到重慶,最後飛抵台灣終老。而于右任的家人,原配妻子高仲林、長女于芝秀等血親留在大陸,幼子于中令居住上海,大兒子夫妻倆遠在南美洲。一家人,散落在世界各地。

在台灣,于右任徹底成為閑散老人,政治與他無關了。蔣介石給他安排别墅洋房,于右任堅決不要。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暮年的于右任,孤獨無依,終日思念大陸的家鄉和親人,内心抑郁苦悶,難以釋懷。1962年1月,于右任寫下脍炙人口的

《望故鄉》(又名《國殇》、《望大陸》)。這是

他的

人間絕唱啊。

1964年11月10日,

于右任與世長辭,享年86歲。由于他臨終前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人們便把《望故鄉》一詩,作為他的遺囑遺言。是以,于右任的遺體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山——大屯山上。

于右任:解放前夕競選副總統,失敗後撇下妻女飛台灣,以詩作遺言

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中國東南最高峰,也是西太平洋海島群的最高峰,比日本富士山還要高),後人豎起了一座

于右任

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

4米高的銅像和所需建材,全是台灣登山協會的會員們一點一點背上去的(1995年被不法分子割裂摧毀)。也算是完成了于右任的遺願。

于右任離世後,留下的東西不多,僅僅是

幾箱書和一些借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