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播放的電視劇《大漢巾帼》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這是由一部古裝傳奇劇,講述了秦末漢初,楚漢戰争悲慘壯烈:
在戰火中身受重傷的劉邦大将利蒼,無意中闖入雲夢澤畔的風鎮。利蒼的到來,改變了這村裡幾個青年男女一生的命運。少女辛追救回了傷重暈倒的利蒼,被臨終的老父托付給利蒼,少女一夕之間變成将軍夫人,鄰家小子符申追随守護辛追,從此做了江湖俠客。

《大漢巾帼》電視劇中的女主角利蒼夫人,在曆史上是有原型的,她就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在湖南長沙發掘出土的馬王堆漢墓的墓主人,是西漢時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夫人,距今已有兩千多年。
馬王堆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椁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豐富,共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産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
當時,根據在馬王堆漢墓裡一同發現的印章上的字确定了墓主人的名字。專家根據上面的字解讀為“妾辛追”,是以就把馬王推漢墓墓主人的命名為“辛追夫人”。
根據科學的推算,馬王堆漢墓主人死的時候大約50歲,全身皮膚覆寫完整,指、趾紋路清晰,肌肉還有彈性。這次發現,震驚了世界,驚豔了世界。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将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名單中。
雖然我們感覺“辛追夫人”這個名字聽起來怪怪的,但是我們還是認可了這種叫法。名字嗎,不就是個符号嗎?父母給我們起什麼名字,我們就叫什麼名字。或者以後嫁人了,再加上丈夫的姓氏而已。
但是據最新研究,馬王堆墓主人的名字并非“辛追”,而是“避”。 難道之前的叫法是美麗的錯誤?真是颠覆了我們的認知了嗎?
有一篇有關馬王堆漢墓主人名字的文章——《馬王堆漢墓帛書,遲到的解讀和颠覆》。裡面闡述了有關的古文字學者認為,馬王堆漢墓一号墓墓主名并非“辛追”而是“避”的觀點。而且,把“辛追夫人”進行了重新解讀的是某名牌大學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相關從業人員。看來是真的讀錯了,要不怎會重新解讀?
如圖,下面就是那枚“妾辛追”的印章:
按照古文字學家的研究,“辛追”這兩個字,其實應該了解成“避”,古時“避”的部首是“辶”,那時候這個字還沒有把“避”的“辛”包進去。
而在古代的篆刻中,為了求豐滿,讓其印章看起來更好看,一個字隔得遠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是以,所謂的“辛追”夫人或許正确的文字應該讀成“避”。
「妾辛追」真的讀錯了,而是「妾避」。
看來,我們真的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去解讀古代的字。而且,在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真的應該非常謹慎小心,實事求是,把最準确,最精确的真相和資料解讀給大家,千萬不要誤導了人們。做學問,就要腳踏實地,精益求精。
真相究竟如何?還要等待學界來一起鑒定,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留言,我們一起交流看法。歡迎大家關注我,您的支援是對我最大的幫助,我是曆史漫談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