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人建立的清朝,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不如明朝發達,其人口數量也遠遠少于明朝。即使是軍事實力,清朝也不如明朝發達。多爾衮之是以能統領大軍順利入關,有一定的偶然性,也算是有運氣的加持吧。但是,一個落後民族建立的政權,要成功統治一個偌大的中國,清初的統治者是如何做到的呢?這可不是靠運氣就能成功的。
今天這篇,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第一、緩和沖突
清軍入關之後,大肆宣揚“滿漢一家”。這一宣傳對于緩和沖突非常重要。多爾衮聽取了清朝著名大臣範文程的建議,下令“官仍其職,民複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也就是說,原來在明朝當官的,依舊做官,種地的,土地依舊歸你耕種。這條政策,相當于是給明朝的遺官、遺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大明朝已經不在了,既然新皇帝給我們官做、不打擾我們的生産,那還有什麼好反抗的呢?大家各過各的日子吧!
在朝廷裡,盡管“重滿抑漢”是大清國策,但是,多爾衮下令,在内閣六部裡設立滿官和漢官,尚書、侍郎、大學士這些進階官僚中,漢官了較大比例。在地方上,總督、巡撫及其以下官員,漢官也比滿官多。
另外,範文程還創造性地提出,明朝“實亡于農民起義軍”的觀點。清軍入關之後,他建議替崇祯收屍,厚葬崇祯遺體,大肆宣揚大清天下得于李自成而非崇祯。這一宣傳太重要了,這就使得廣大明朝遺民更容易接受滿族建立的清朝政權。
第二、重用讀書人
皇太極非常重視招攬讀書人。皇太極這個人非常偉大,他不但在軍事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治國理政上,也很有一套。他重用讀書人,範文程等一批讀書人給他出謀劃策,制定制度,為大清奠定了穩定的基礎。入關之後,多爾衮繼承了皇太極的政策,大力啟用讀書人。他下令:“在京内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又派人征召明朝的大學士馮铨,授予他大學士銜,命他“佐理機務”。這一舉動的示範效應是很大的,此後不斷有明朝遺官出來為清朝效力。多爾衮還提拔一批原來明朝的中級文官,授以他們尚書、大學士等職。原明朝的戶部郎中衛周祚、編修高爾俨、庶吉士張端、庶吉士成克鞏、給事中陳名夏、編修劉正宗、進士杜立德等,都被陸續任命為尚書、侍郎等要職,最後都擢升為大學士。
另外,更重要的一條是,清朝入關之後,沒有廢除科舉制度,仍舊舉行科舉考試,開科取士。對于新錄取的士子,則大力提拔,甚至是破格提拔。這一舉措,極大籠絡了讀書人,穩定了大清政權。
第三、改革賦稅
明朝晚期,朝廷瘋狂掠奪民間财富,橫征暴斂,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極大。明朝末期的賦稅花樣百出,除了正常的賦稅之外,還有遼饷、剿饷、練饷。三項加一塊,超過正常賦稅的好幾倍,還有雜七雜八的苛捐雜稅,壓得人民喘不過氣。這三項賦稅,一看名稱就知道是為了打仗才征收的,可是錢收了,仗卻打不赢,官府鎮壓農民起義,起義軍卻越來越多;官府鎮壓清朝,可清朝勢力卻越來越大。
入關之後,多爾衮深知苛捐雜稅對政權的危害。他于順治元年七月十七日釋出“大清國攝政王令旨”,向全國宣布取消明末加派。谕旨上說:“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饷、剿饷、練饷,及召買米豆,盡行蠲免。” 順治帝皇帝福臨從盛京抵達北京後,進行了登基典禮。在登基诏書中,再次重申了減免稅賦的政策。明确提出“地畝錢糧俱照前朝《會計錄》原額,自順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畝征解。凡加派遼饷、新饷、練饷、召買等項,悉行蠲免。”
這對農民來說,是個極大消息。多爾衮的這項政策,迅速安定了民心,對于穩固大清統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四、整頓吏治
晚明吏治之腐敗,觸目驚心。這大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多爾衮入關之後,在範文程等文官的輔佐之下,悉心總結明朝滅亡原因,他說“明朝之破壞,俱由貪黩成風”,又說:“明國之是以傾覆,皆由内外部院官吏賄賂公行,功過不明,是非不辨。”今後必須改弦易轍,整頓吏治。
多爾衮對腐敗官吏的懲治,絕不含糊。他規定,大明朝遺留下來的内外官吏,以前的A錢行為不再根究,以後若能改邪歸正,忠于大清,則發給俸祿,永享富貴。如果發現“行賄營私”,“必不輕處,定行枭示”。以後但凡發現有官吏貪賄枉法,剝削小民,必須照常治罪,嚴懲不貸。
順治八年正月,福臨親政,他在頒發的上谕中總結說:“朝廷治國安民,首在嚴懲貪官”,對于那些A錢成習的官吏,必須痛加懲治。清朝入關後的吏治整頓,對于穩定大清統治,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果用趕考來比喻清朝入關,那麼,清朝的堪稱優秀。作為政權的實際掌握者,多爾衮無疑是一位厲害的政治家,正是他的這些政策,奠定了大清兩百餘年的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