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西部菌
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真的要來重慶了?
據重慶日報報道,12月15日,重慶主官會見了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想一行,并見證市政府與理想汽車簽署戰略合作架構協定。
目前新能源汽車産業成為不少城市競相角逐的香饽饽。對于傳統汽車産業重鎮的重慶來說,如果能夠成功引入三大造車新勢力之一的理想汽車,對于整個城市的汽車産業轉型而言,無疑将帶來新的希望。
這樣的背景下,此次重慶與理想汽車簽訂戰略合作架構協定,自然讓各方充滿期待。
那麼,與重慶淵源頗深的理想汽車,進入重慶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01
理想汽車雖然目前在重慶沒有汽車生産線,但說重慶是與理想汽車最有緣份的城市之一,或者說重慶是理想汽車的福地,相信沒有人能夠否定。
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在2018年12月,理想汽車的前身車和家6.5億元收購力帆汽車,借此正式拿到汽車牌照,獲得造車資質,才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理想汽車。
說一個可能被忽視的細節是,如今每一輛理想one的出廠銘牌上,都有“重慶”二字。可以說,重慶本來就是理想汽車基因中的一部分。
這樣的情況下,未來理想汽車在重慶布局生産線,自然是很正常的事。
當然,重慶若獲得理想汽車的青睐,絕對不隻是因為一張汽車牌照的緣分。
一方面,在傳統汽車時代,重慶是全國舉足輕重的汽車大城,相關汽車産業鍊非常完整。這次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也直言重慶擁有堅實的汽車産業基礎。
此外,近幾年重慶着力推進産業智能化、新能源化轉型,對于代表性的新能源車企,也有相當完善的政策支援。
如早在2018年,重慶就出台了《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若幹政策措施(2018—2022年)》,在平台、研發、降成本、人才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支援政策。
另一方面,目前理想汽車在重慶設立生産線,也有着“天時”之利。
今年10月,理想汽車北京綠色智能工廠(原北京現代順義基地一工廠),正式開工建設。而近期又傳出可能将繼續收購位于重慶的北京現代第五工廠。
公開資訊顯示,當年如日中天的北京現代,近幾年頹勢難止。如其重慶第五工廠,早在2018年就被爆出實際産能隻有30%,甚至今年一度傳出已經暫停生産的消息。
在這樣的背景下,理想汽車再度拿下北京現代重慶工廠,在目前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時機。
02
這次雙方的協定内容,暫未公開。但從公開的對話内容來看,應該說下一步理想在重慶設立生産線的可能性不小。
比如,重慶方面有這樣幾句關鍵表述:
希望以此次簽約為契機,積極參與重慶汽車産業發展,聚焦汽車領域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在渝打造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生态。
重慶将全力為理想汽車提供服務保障,積極支援理想汽車在渝發展壯大。
理想方面也有相應的回應:
我們對雙方進一步深化合作充滿信心,将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在渝投資布局力度,持續深化與重慶的戰略合作,做大做強在渝合作項目,為重慶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當然,合作未落地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要知道,早在2018年8月,車和家就已與兩江新區正式簽約,将投資110億元在該地區建設“智能汽車制造基地”。
基地占地1800畝,總産能40萬台每年,将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20萬産能,計劃在2021年内建成,将用于投産至少兩款智能電動車産品,量産後年産值或超400億元。
但現在3年多過去,這一切都依然還是停留在紙面上。
說到底,要不要增設工廠,這事歸根結底還得取決于理想的發展走勢。
就目前來看,理想江蘇常州工廠的年産能約為10萬輛。但此前理想已公開表示,常州工廠将增設年産能10萬輛的新廠房,并預計2022年完工。也就是說,屆時常州工廠的年産能将達到20萬輛。
而北京工廠,預計2023年9月建成投産。投産後,一期将實作年産10萬輛純電動汽車的産能。
據此來說,到2023年,理想北京、常州工廠的産能将達到30萬輛左右。
根據最新公布的資料,2021年1-11月,理想汽車總傳遞量為76404輛。按照這個規模,随着北京工廠的投産,理想汽車短期産能應該問題不大。
另外,資金方面,不久前啟動建設的北京工廠,總投資達60億元。如果又接連收購并改造新的工廠,對資金的考驗可想而知。
當然,按照理想此前提出的宏願,到2025年要達成160萬輛的銷量目标,盡快增設新的生産線确實頗有必要。
03
那麼,目前理想汽車的狀況到底怎麼樣?
根據不久前公布的三季報,理想汽車三季度營收77.75億元,同比增長209.7%。營收總額高于小鵬汽車的57.12億元,但也明顯低于蔚來汽車的98.05億元。
三季度,理想淨虧損2150萬元,是“蔚小理”中最少的。并且較2020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1.07億元減少79.9%,環比減少90.9%。
另外,23.3%的毛利率,是“蔚小理”中最高的。
不過,在“蔚小理”中,理想有兩大軟肋比較突出。
一是,研發投入一直相對較低。
如2020年前三季度,理想的研發費用為7.26億元,小鵬、蔚來分别為12.66億元、16.56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理想的研發費用為8.89億元,仍分别明顯低于小鵬的12.64億元、蔚來的11.93億元。
在一定程度說,目前理想财報資料的相對“好看”,是建立在犧牲研發投入的基礎上。那麼,未來這一狀況,還能持續嗎?
衆所周知,新能源汽車作為一種處于技術尚未完全定型中的産品,車企的研發投入力度,與長遠發展潛力息息相關。如果研發跟不上,理想的未來,必定要面臨更大的考驗。
事實上,值得玩味的,目前“蔚小理”三家造車新勢力的市值,理想也是最低的。這或也從側面反映出資本市場對其的期望值。
另一大軟肋就是,到目前為止,理想仍是靠一款産品打天下,這與蔚來、小鵬業已形成的多元化産品系構成鮮明對比。
據說,2022年理想将新推出一款SUV,但依然是增程式電動汽車。而純電動汽車則至少要到2023年才上線。
屆時勢必面臨一個更加擁擠的賽道,作為“後來者”的理想能否保持足夠的競争力,目前來看,無疑仍是一個未知數。
是以,綜合而言,理想汽車到底會不會在重慶設立常州、北京之後的第三工廠,以及何時設立,目前都還存在相當大的不确定性。
當然,我們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