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入侵過日本嗎?有過2次,讓日本“武士”崇拜起了“神風”

提示:今天,研究刀伊入寇和元日戰争,不管是日本學者還是中國學者,更多都是停留在軍事的層面上,鮮有提及這兩場戰争對日本文化的深刻印象。也就是說,兩場戰争促成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他們對“神風”(台風)的崇拜。

中國人入侵過日本嗎?有過2次,讓日本“武士”崇拜起了“神風”

中國人入侵過日本嗎?回答是有過,至少有過兩次。

一次是刀伊入寇;一次是元日戰争。

刀伊入寇,鮮為人知。“刀伊”意即東夷,是北韓半島高麗國對高麗北面及東北面外族人的蔑稱;“寇”強盜或外來的侵略者。因為這次入侵事件在中國的史料裡基本沒有涉及,而日本的史料将它記得很清楚,是以,也就有了日本記載角度上的“刀伊入寇”的名稱。現在,我們的一些史料工作者将此次事件稱為“刀伊入侵”,雖然與日本的記載隻有一個字的差别,但這裡面的“情感因素”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

刀伊入寇是日本史上第一次正式遭外國勢力入侵,日本記載的具體來源是當年日本太宰府向日本朝廷上報的解文,及日本平安後期的詩文書劄集《朝野群載》。

中國人入侵過日本嗎?有過2次,讓日本“武士”崇拜起了“神風”

時間是:1019年。這一年是我國宋真宗天喜三年、日本寬仁三年。

具體經過是:三月二十八日,一個擁有五十餘艘船的船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對馬,快速攻占了對馬、壹岐兩島,殺死壹岐守藤原理忠,并将島上居民全部殺光。看得出來,生活在島嶼上的日本人沒有任何準備,也沒有想到外來勢力全入侵他們,甚至沒有搞清入侵者是誰,是以,也便無從談起防衛與抵抗。四月七日,刀伊軍由北九州築前怡土郡絲島登陸。由于措不及防,相鄰的志摩、早良諸郡郡司地頭們亂作一團,連組織防禦的行動都沒有,紛紛逃離莊園。刀伊軍每攻下一地,便在掠奪物資之後,将房屋燒毀,之後才大搖大擺地離去。

因為是“大搖大擺”,是以,處理俘虜手段很殘暴:刀伊軍将其中的老人和兒童就地處死,然後把精壯青年用船運走,充作奴隸。

這之後,地方豪族才組織起了一次反擊。即一個叫文室忠光的地方豪族,趁一支刀伊軍不備,率部反擊,射殺刀伊軍數十人。這次反擊也讓刀伊軍改變了入侵的方向,第二天将掠奪方向轉到了那珂郡的能古島。九日早晨,刀伊軍迎來了一個叫大藏種才的人抵抗,大藏種才率手下十餘人用弓箭将刀伊軍射退,随後的一天海上起了風浪,刀伊軍沒有采取軍事行動,而這也讓日本人回過了神。

女真士兵

十一日,天未亮,日本太宰府秘密派遣早良郡、志摩郡的守軍前往守備船越津碼頭。第二日,戰事再開,豪族首領财部弘延單騎至刀伊軍駐地轅門前彎弓搭箭,射殺刀伊軍四十餘人後傳回本陣。這讓刀伊軍多少有些慌張,再加上遠道而來,軍心渙散,很難組織起力量再次進攻,隻好選擇海路退回。

日本太宰府軍乘勝駕船三十餘艘追擊,刀伊軍逃往肥前松浦郡。但與以前不一樣的是,肥前松浦郡已有了戰鬥的準備,當地豪族集結鄉裡迎擊刀伊軍,射倒刀伊軍數十人,迫使刀伊軍再次逃到海上。刀伊軍在沿海遊弋數日,見海岸處處戒備森嚴,在船越津碼頭的太宰府軍也嚴陣以待,已經沒有進攻并取勝的可能,隻好選擇撤退。至此,持續十餘日的“刀伊入寇”事件結束,日本人通過審問俘虜才知道來犯者不是高麗軍,而是叫做刀伊的異族,并根據地理方位的确定他們是我國東北黑龍江流域的女真族。

忽必烈畫像

元日戰争是指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争;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

戰争的背景是,蒙古帝國消滅金朝以後,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東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兩年之後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甚至想讓日本投降,和高麗一樣稱臣,但日本人不幹,甚至拒見忽必烈派出的使者。忽必烈由此發動了戰争。

第一次戰争忽必烈派出了三萬多人的兵力,第二次動用的兵力約有十萬人,戰争規模要比第一次大得多。但兩次戰争的結果均是失敗,而且,在兩次戰争中,均有不少船隻因為台風而遭到損毀,不少元軍被溺死。今天的曆史學家們将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兩點:1.元軍不适應海戰;2.元軍的戰船有問題。

中國人入侵過日本嗎?有過2次,讓日本“武士”崇拜起了“神風”

不适合海戰的道理很簡單也很明顯,我們不多說。戰船的問題大約是這樣的:當時,元軍讓中國南方沿海的漢人和北韓半島的高麗人負責造船,而其統治者又對南方沿海的漢人和北韓半島的高麗人進行了殘酷壓迫,導緻兩地對于造軍船的事很反感,結果是不但造出的船品質有問題,而且故意使用錯誤的船型,造成了船隻極易被台風損毀,而蒙古人對此又一無所知。

兩次戰争之後,忽必烈于1286年試圖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時在南方發動的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匮乏而作罷。

中國人入侵過日本嗎?有過2次,讓日本“武士”崇拜起了“神風”

今天,研究刀伊入寇和元日戰争,不管是日本學者還是中國學者,更多都是停留在軍事的層面上,鮮有提及這兩場戰争對日本文化的深刻影響。也就是說,兩場戰争促成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以及他們對“神風”(台風)的崇拜。

熟悉日本曆史的人都知道,武士道興起于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武士的形成是與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莊園制的發展相關聯的。在前面的文字裡,我們提到女真人入侵壹岐島時殺死了藤原理忠,但藤原家族在當時的日本耀眼,當時的代表人物叫藤原隆家。刀伊入寇之後,日本朝廷對太宰府權帥藤原隆家等有功之人進行了封賞,使藤原隆家成了擊退了刀伊入侵的人物,成了日本最初的擊退了在日本領土登陸的敵軍的人物,并以武藝聞名于世。

藤原隆家

9世紀初,日本兵役改行“健兒制”,導緻服兵役成為貴族的專制,以緻軍隊素質一落千丈。正于此時日本各地莊園興起,莊園主為了領土和安全,而慢慢分離一些農民去訓練,後來幹脆讓這些農民專門負責保衛工作,一些寺廟、神社也組織了“僧兵”。但這種形式其實是各自為陣,戰時很難組織在一起,像是一盤散沙。刀伊入寇讓日本本土第一次受到來自大陸的武力威脅,其後,日本人那種各自為戰、單挑獨鬥的戰鬥狀态逐漸減少,進而形成了以選士制為基礎的軍團軍制,各軍團在統領的指揮下統一行動,軍隊整體的防禦能力與戰鬥能力無形中被加大了。

雖然,此前日本史籍上不缺少個人英雄主義(武士)的事例出現,但軍團軍制的武士才是日本真正意義上的武士的産生,也就是說,武士在這裡才由受雇的殺手的地位加以升華,才成為戰士設定生存的理念。同樣地,雖然“武士道”這個名詞在日本曆史上最後一個武家統治德川幕府就已經出現,但被賦予“道”的真正精神,也應該是這個時候。

中國人入侵過日本嗎?有過2次,讓日本“武士”崇拜起了“神風”

到了元日戰争時,日本武士已經登上了曆史舞台,他們鄙視平安朝貴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學、佛教禅宗、神道,形成了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但顯而易見的是,元日戰争讓“武士道”又多了一面旗幟——“神風”——元日戰争過後,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借口而不是将權力交給天皇,日本人也因為這場戰争開始崇拜“神風”,認為自然界總有強大的力量保佑他們的國家,這使得“武士道”的“道”多出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旗幟不可能沒有意義,正是在“神風”的感染和昭示下,日本的武士們才在後來更加勇猛,并且極端和殘忍起來的。

現在,完全可以這麼說,中國人的這兩次入侵,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改變了日本“武士”甚至日本的命運。

中國人入侵過日本嗎?有過2次,讓日本“武士”崇拜起了“神風”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