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在《浣溪沙》中提到:佳人舞點金钗溜,酒惡時拈花蕊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帝王的後宮有無數佳麗,也有一些美人在清早起床時走路不穩,估計是昨夜喝了很多酒所導緻的,後宮美人時常摘下一朵豔麗的花,放在鼻前嗅一嗅,以此來讓自己更加清醒,那卧床嗅花的身段看起來真是美極了。

在帝王生活中,除了後宮有佳麗無數之外,還有很多細節都是古代百姓極其羨慕的一種生活景象。然而在清朝時期,王公貴族口中經常說到的一句話,那就是祖宗家法曾經提到過。然而祖宗家法除了在生活細節方面有很多的要求之外,而且在治國内容中也有很多内容,是以清朝統治者經常将老祖宗的法規銘記于心。
但是如果把角度放小,放在皇上的飲食起居方面,那麼哪些老祖宗的法規又起到什麼作用了呢?清朝皇帝吃飯之前是需要試毒的,這也是清朝人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之一。自1636年起,清朝每一位皇帝在吃飯的時候都會按照祖宗家法在宴席上大有講究。比如說每一餐禦膳房都會專門準備好不同菜色,共有100道菜品。
雖然皇帝吃不吃是一回事,但是禦膳房每日的工作便是如此,注重皇家威嚴,要從生活細節的每一個方面入手,是以每100道菜都要及時完成,而且為了能夠保住更好的口感與站房,會有專門的小隔間提供小火來慢慢将這些菜品保溫。
但是由于老祖宗家法中明确規定,皇帝吃飯要用銀針試毒,再讓貼身太監試毒,這一系列工序走下來,最後才能夠讓菜肴進入皇帝之口。但是由于過程繁複,即便禦膳房裡有小火将菜品保溫,也沒有辦法保證每一道菜在長時間的耽誤之下,溫度還剛剛好。尤其是到了冬天,北京的溫度又變得更低,保溫已經無法維持菜肴的溫度了。
是以在清朝前期,皇帝都是親自到禦膳房去吃飯,這樣能夠保證飯的溫度。但是後來随着時代的發展,有一些清朝皇帝已經不願意前往禦膳房用飯了,會傳禦膳房的菜品來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等到能夠食用時菜品已經涼了,是以在沒有把辦法改變老祖宗規矩的情況下,皇帝不願意去禦膳房吃飯的話,那隻能吃涼飯涼菜了。
1722年雍正皇帝登基,在雍正皇帝上位之後,會有後宮很多嫔妃陸續親自下廚房做菜,送到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廚藝。然後在這一習慣慢慢落地下來,于是從雍正皇帝之後,後宮也會有很多嫔妃陸續堅持用自己的小竈。由于後宮佳麗們比禦膳房廚師們做事更加細心,目的性更強,是以會想方設法地做出新花樣來讨皇帝歡心,是以這時候關于菜品的溫度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1871年8月,光緒皇帝登基。然而在光緒皇帝時代,當時後宮嫔妃們下廚房做菜,已經成為了後宮常見的現象。光緒帝就是一位經常吃妃子做菜的皇帝,除了妃嫔喜歡為光緒皇帝做菜之外,慈禧太後也經常吩咐下人們送給光緒皇帝一些飲食。
是以後來民間有傳說稱慈禧太後在給光緒皇帝送的飯食裡面加了一些毒藥,這才導緻光緒皇帝英年早逝。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後來的清朝後宮慢慢建立起了小竈,雖然慢慢減少了菜品冰冷的問題,但是也少了很多嚴苛的試毒環節,這才導緻了很多帝王身處危難的環境中,光緒帝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