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吸引栗說|他在2018年預測了汽車晶片荒?

如果準備好應對灰犀牛,那麼不需要懼怕黑天鵝

文 | 李皙寅

編輯 | 趙成

過去三年,風雲變幻。假設有人穿越回十年前,帶着朦胧的記憶,在百度貼吧裡寫下如今的“推背圖”,怕也會贻笑大方。

三年前,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突然疲軟,當大家還在疑惑金九銀十為啥成色不足時。我們曾寫下《汽車業至暗時刻》的雜志封面,以中國汽車消費步入成熟時長,處于下探周期;全球汽車業競争格局生變,整車廠的話語權正在減弱。如上兩點,為當年的廣州琶洲的一衆采訪間裡,設定了議程……

我還記得當時媒體和企業間訪談的焦點:如何看待明年銷量?新能源産品啥時候出?新四化有沒有布局?That's all.

時隔三年,2021年,從上海到廣州,車企上司和媒體們,三句話不離晶片。“追芯人”和“被追者”都頗為不易。當馬來西亞因疫情關停工廠,遲遲不肯開放,讓博世中國高官自嘲準備“跳樓”;彼時,吉利曾借助寶騰的關系,多方遊走溝通提速逐漸複産;東風雪鐵龍借助凡爾賽車型觸底反彈背後,也是東風公司董事長竺延風親筆手書斯特蘭蒂斯董事長唐唯實,兩人全球保供的成果。北鬥星通集團副總裁、北鬥智聯董事長徐林浩告訴我,據他觀察,今年因為缺芯保供,繁重的工作壓力下,圈裡人普遍都胖了,少的有幾斤,多的有幾十斤……

沒想到的是,當時就有人開始籌劃自己搞晶片。難不成,他穿越了?

據我了解,2018年,李書福就與沈子瑜溝通,開始布局自研晶片。2019年11月,億咖通科技和半導體廠商ARM中國共同出資成立芯擎科技。如今,雙方打造的龍鷹1号7納米高性能智能駕艙晶片已經流片成功,2023年第二季度實作上車量産。

吸引栗說|他在2018年預測了汽車晶片荒?

由芯擎科技自主設計的國内首款車規級7納米智能座艙晶片龍鷹一号于2021年10月成功流片

億咖通科技由李書福和沈子瑜在2016年共同創立,在杭州、北京、上海、武漢、大連及瑞典哥德堡設立了分支機構和研發中心,研發團隊超過千人。

7納米的晶片不好做,伴随中國相應車規級晶片實作零的突破,讓國内車企在面對國際品牌時,迎來了選擇的權力。

困擾已久的晶片慌,才會迎來曙光。

整車廠确實需要懂車企的晶片公司。目前,一輛車内往往搭載不同公司晶片,更要彼此不斷溝通、協調,做軟體自研,中間環節十分龐雜。到了軟體定義汽車時代,整車廠不應再陷入簡單的內建工作,需要用一個大的OS(作業系統)概念,把軟體高度集中。

吸引栗說|他在2018年預測了汽車晶片荒?

億咖通科技董事長兼CEO、芯擎科技董事長沈子瑜先生講解高端數字座艙解決方案布局

知行合一并不容易。整車廠總是陷入“靈與肉”的苦苦掙紮,總是不敢于把自己視若珍寶的東西,假手他人。為此,芯擎選擇開放晶片外供,億咖通選擇中上層代碼開源,讓OME可自制系統,由此整車廠“保管住内心的靈魂”。

沈子瑜告訴我說,龍鷹一号晶片加上億咖通EAS Core,最終目标是打造一個推動整個智能汽車産業發展的核心平台。通過晶片和核新軟體,兩者融合争取互相成就,并在吉利相關車型上不斷校驗和改進。億咖通會服務于OME也會服務于Tier1,但作為晶片公司的芯擎科技,隻會為Tier1服務。

得益于吉利體系的内循環,以及軟硬體的協同研發,從流片成功到整車量産,時間銜接很快。晶片将在2022年底拿到車規認證,并在2023年第二季度,實作給整車産品的量産。2024年,将有4個整車廠在歐洲市場釋出量産整車。

現場億咖通科技、芯擎科技與德賽西威、東軟集團、北鬥智聯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這幾家彙總在一起,基本上覆寫了中國自主品牌80%的平台解決方案,源自中國,還是從中國的汽車去出發,攜手打造一個真正的中國的平台方案。

東軟和億咖通合作的幾年裡,雙方開發的平台已經在海内外量産落地。對此,東軟集團副總裁兼汽車電子解決方案事業本部總經理孟令軍感慨,東軟三十年來一直在做智能網聯,希望以軟體為核心,硬體為載體,做技術和雙頁模式的創新,打造本土供應鍊,希望未來能把這個“朋友圈”逐漸擴列。

徐林浩告訴我,雖然合作夥伴間業務會有交叉,希望彼此能實作複用,而不是重複投入。這條賽道足夠大、足夠寬,一家做不完,攜手做國産替代,再到全球替代。

吸引栗說|他在2018年預測了汽車晶片荒?

億咖通科技、芯擎科技與德賽西威、東軟集團、北鬥智聯将共建先進的座艙行業生态

同時,芯擎科技董事兼首席CEO 汪凱博士告訴我,基本上從目前全球的情況來看,晶片代工還是絕大多數晶片廠商的主流情況。國内已經開始積極規劃晶片生産,估計需要幾年的時間。

沈子瑜吐露了心扉:億咖通給吉利做Tier1,是因為我們需要非常迫切地去了解汽車,還要推動汽車包括電子電器架構在内的多種改變。這是整車廠的責任,我們在幫助和推動吉利及産業的改變,這也是李書福董事長和我一起創辦公司的主要訴求……

頗為有趣的插播一個花絮。除卻借助芯擎科技和億咖通,一個做晶片,一個做軟體,彼此打包做平台,幫助包括吉利在内各家車企,打造未來汽車外。

吸引栗說|他在2018年預測了汽車晶片荒?

沈子瑜和李書福還有一個看似和造車不搭噶的項目——造手機。此前,我曾撰寫獨家報道(獨家丨李書福要造手機,将在武漢、上海等地設定辦公司)披露了這一事宜,并還原了此間邏輯(李書福造手機,雷軍造車背後:科技大佬們投身打造新物種)。要知道手機加上汽車整個産業鍊,約占GDP的10%。在我看來,無論是手機、汽車、晶片,終究都被一把鑰匙串聯着。

當外界疑惑李書福為何要造手機、為啥要造晶片,覺得繁花迷人眼時。其實,一把鑰匙就能開萬把鎖——李書福還是想造車,或者說想造未來的出行工具,他要Know How.

更有趣的是,人們往往覺得制定長期目标,向遠看容易忽視短期突變;恰恰相反,如果瞅準了未來的大變局,抱定了長期主義的心态時。做好了灰犀牛會來的準備,怕啥黑天鵝呢?這恰恰是在思考李書福為啥要布局晶片時,最大的收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