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准备好应对灰犀牛,那么不需要惧怕黑天鹅
文 | 李皙寅
编辑 | 赵成
过去三年,风云变幻。假设有人穿越回十年前,带着朦胧的记忆,在百度贴吧里写下如今的“推背图”,怕也会贻笑大方。
三年前,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突然疲软,当大家还在疑惑金九银十为啥成色不足时。我们曾写下《汽车业至暗时刻》的杂志封面,以中国汽车消费步入成熟时长,处于下探周期;全球汽车业竞争格局生变,整车厂的话语权正在减弱。如上两点,为当年的广州琶洲的一众采访间里,设置了议程……
我还记得当时媒体和企业间访谈的焦点:如何看待明年销量?新能源产品啥时候出?新四化有没有布局?That's all.
时隔三年,2021年,从上海到广州,车企领导和媒体们,三句话不离芯片。“追芯人”和“被追者”都颇为不易。当马来西亚因疫情关停工厂,迟迟不肯开放,让博世中国高官自嘲准备“跳楼”;彼时,吉利曾借助宝腾的关系,多方游走沟通提速逐步复产;东风雪铁龙借助凡尔赛车型触底反弹背后,也是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亲笔手书斯特兰蒂斯董事长唐唯实,两人全球保供的成果。北斗星通集团副总裁、北斗智联董事长徐林浩告诉我,据他观察,今年因为缺芯保供,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圈里人普遍都胖了,少的有几斤,多的有几十斤……
没想到的是,当时就有人开始筹划自己搞芯片。难不成,他穿越了?
据我了解,2018年,李书福就与沈子瑜沟通,开始布局自研芯片。2019年11月,亿咖通科技和半导体厂商ARM中国共同出资成立芯擎科技。如今,双方打造的龙鹰1号7纳米高性能智能驾舱芯片已经流片成功,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上车量产。

▲
由芯擎科技自主设计的国内首款车规级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于2021年10月成功流片
亿咖通科技由李书福和沈子瑜在2016年共同创立,在杭州、北京、上海、武汉、大连及瑞典哥德堡设立了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研发团队超过千人。
7纳米的芯片不好做,伴随中国相应车规级芯片实现零的突破,让国内车企在面对国际品牌时,迎来了选择的权力。
困扰已久的芯片慌,才会迎来曙光。
整车厂确实需要懂车企的芯片公司。目前,一辆车内往往搭载不同公司芯片,更要彼此不断沟通、协调,做软件自研,中间环节十分庞杂。到了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整车厂不应再陷入简单的集成工作,需要用一个大的OS(操作系统)概念,把软件高度集中。
亿咖通科技董事长兼CEO、芯擎科技董事长沈子瑜先生讲解高端数字座舱解决方案布局
知行合一并不容易。整车厂总是陷入“灵与肉”的苦苦挣扎,总是不敢于把自己视若珍宝的东西,假手他人。为此,芯擎选择开放芯片外供,亿咖通选择中上层代码开源,让OME可自制系统,由此整车厂“保管住内心的灵魂”。
沈子瑜告诉我说,龙鹰一号芯片加上亿咖通EAS Core,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推动整个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通过芯片和核新软件,两者融合争取互相成就,并在吉利相关车型上不断校验和改进。亿咖通会服务于OME也会服务于Tier1,但作为芯片公司的芯擎科技,只会为Tier1服务。
得益于吉利体系的内循环,以及软硬件的协同研发,从流片成功到整车量产,时间衔接很快。芯片将在2022年底拿到车规认证,并在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给整车产品的量产。2024年,将有4个整车厂在欧洲市场发布量产整车。
现场亿咖通科技、芯擎科技与德赛西威、东软集团、北斗智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几家汇总在一起,基本上覆盖了中国自主品牌80%的平台解决方案,源自中国,还是从中国的汽车去出发,携手打造一个真正的中国的平台方案。
东软和亿咖通合作的几年里,双方开发的平台已经在海内外量产落地。对此,东软集团副总裁兼汽车电子解决方案事业本部总经理孟令军感慨,东软三十年来一直在做智能网联,希望以软件为核心,硬件为载体,做技术和双页模式的创新,打造本土供应链,希望未来能把这个“朋友圈”逐渐扩列。
徐林浩告诉我,虽然合作伙伴间业务会有交叉,希望彼此能实现复用,而不是重复投入。这条赛道足够大、足够宽,一家做不完,携手做国产替代,再到全球替代。
亿咖通科技、芯擎科技与德赛西威、东软集团、北斗智联将共建先进的座舱行业生态
同时,芯擎科技董事兼首席CEO 汪凯博士告诉我,基本上从目前全球的情况来看,芯片代工还是绝大多数芯片厂商的主流情况。国内已经开始积极规划芯片生产,估计需要几年的时间。
沈子瑜吐露了心扉:亿咖通给吉利做Tier1,是因为我们需要非常迫切地去理解汽车,还要推动汽车包括电子电器架构在内的多种改变。这是整车厂的责任,我们在帮助和推动吉利及产业的改变,这也是李书福董事长和我一起创办公司的主要诉求……
颇为有趣的插播一个花絮。除却借助芯擎科技和亿咖通,一个做芯片,一个做软件,彼此打包做平台,帮助包括吉利在内各家车企,打造未来汽车外。
沈子瑜和李书福还有一个看似和造车不搭噶的项目——造手机。此前,我曾撰写独家报道(独家丨李书福要造手机,将在武汉、上海等地设置办公司)披露了这一事宜,并还原了此间逻辑(李书福造手机,雷军造车背后:科技大佬们投身打造新物种)。要知道手机加上汽车整个产业链,约占GDP的10%。在我看来,无论是手机、汽车、芯片,终究都被一把钥匙串联着。
当外界疑惑李书福为何要造手机、为啥要造芯片,觉得繁花迷人眼时。其实,一把钥匙就能开万把锁——李书福还是想造车,或者说想造未来的出行工具,他要Know How.
更有趣的是,人们往往觉得制定长期目标,向远看容易忽视短期突变;恰恰相反,如果瞅准了未来的大变局,抱定了长期主义的心态时。做好了灰犀牛会来的准备,怕啥黑天鹅呢?这恰恰是在思考李书福为啥要布局芯片时,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