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麥和李鴻章是同時代人,都聞名世界,都官居宰相,都擅長權術。俾斯麥功業,震驚全球。他在任期間,打敗丹麥、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尤其普法戰争,色當一戰,打敗二十餘萬法軍,俘獲拿破侖三世。

在此過程中,俾斯麥縱橫捭阖,将權術玩得如風車,嗚嗚直轉,算得老狐狸。色當戰勝後,又獨排衆議,釋放法軍俘虜,包括拿破侖三世。一時,赢得廣泛贊譽。
李鴻章功業,雖遜于悴斯麥,可也揚名全球。李鴻章功業起點,在于同太平軍作戰。作戰中,他極盡權術,把陰謀陽謀,發揮得淋漓盡緻。尤其蘇州招降,充分顯示了他的殘酷,他的手段,他的權術。
蘇州,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所在地。蘇州繁華,居江南之首。李鴻章覺得,要取江蘇,先下蘇州,以為根本。此時的太平軍,經過天京事變、石達開出走,已成強弩之末,面對晚清最精銳的陸軍——淮軍的進攻,隻有挨打之份,毫無還手之力。
李鴻章攻蘇州,不隻是占領城池,還在于殲滅天國軍力。是以,采用圍而不攻的方法,将蘇州圍得鐵桶相似。淮軍初起,軍鋒甚銳,裝備精良,快槍大炮,一起上陣,乒乒乓乓一陣猛轟,太平軍暈頭轉向,已成潰敗之勢。
李鴻章看差不多了,命人将勸降書射入城中:“降者免死,斬酋出降者封官。”
降書一去,就有人來,叫郜雲官,太平軍的納王,偷偷溜出,準備投降。李鴻章很高興地接待了他,酒席招待。酒足飯飽,二人密談,李鴻章讓郜雲宮重回蘇州,聯系部下,殺掉主将李秀成,獻出蘇州。
李秀成很得軍心,郜雲官下不了手。李鴻章退而求其次,讓殺掉李秀成助手譚紹光,同樣立功領賞。既能不死,又可當官,郜雲官樂不可支地潛回蘇州,策反去了。
策反工作異常順利,因為,李秀成此時接到天王旨意,突圍去天京,擔任保衛工作去了。守城任務,落在譚紹光頭上。不忍下手的郜雲官終于可以下手了,一聲令下,帶着他聯絡的其他七個太平軍将領,殺了譚紹光,打開蘇州城門,投降淮軍,一個個滿面陽光,等待着封賞升官。
誰知,李大人不但不獎賞他們,反而一揮手,讓拉出去砍了。郜雲官大驚,喊道:“李大人,你答應的事,不能言而無信啊?”
李鴻章仿佛沒聽見,就這樣,郜雲官等八個降将人頭落地。同時被殺的,還有兩幹餘投降的太平軍戰士。接着,淮軍又對城内放下武器的萬餘名太平軍戰士展開屠殺。
曆史上,稱之“蘇州殺降事件”。當時,英國人戈登,是淮軍洋槍隊統領。這個老毛子,認為這樣做最無恥,最背信棄義。這不但是淮軍的恥辱,更是他的恥辱,因為他是李鴻章部下啊。
戈登不爽,鬧開了。他提着槍,到處去找自己那位中國上司,要決鬥,最後,他竟然運動外國僑民,集體寫萬言書,抗議李大人這種行為。
這老毛子,太當真了,當真得讓清廷下不來台,也讓李大人下不來台。無奈之下,清廷想了個辦法,将戈登封為提督,賜穿黃馬褂,戴孔雀花翎,還賞給他部下一萬兩銀子。老毛子不要,說是李大人讨要的。最後,憤然離開李鴻章。
這事,到這沒完,傳到國外,還留下個小尾巴。
多年後,李大人得到個外号——中國的俾斯麥。美國總統格蘭特,當着俾斯麥面談起這話時,俾斯麥淡淡一笑道:“沒人說我是德國的李鴻章。”言外之意,很是鄙視。
格蘭特很疑惑,心說,你倆沒見面啊,怎麼就有了成見?
又過幾年,李大人出訪德意志,兩個“俾斯麥”見面。李大人興高采烈,談起自己當年的武功。俾斯麥聽了,仍淡淡一笑:“我從不将殺俘作為功勞。”李大人聽了,頓時無語。
俾斯麥和戈登都擅權術,但是,在他們看來,搞權術可以,得有個底線,有個道德準則。超過了,就應當受到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