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袤的國土,處處是抗日的戰場,先人的浴血奮戰是赢得列強尊重的

原創不易,請随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一恒獨步,無授權禁轉!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依據國土走向和便于更好地指揮對日作戰,相繼設立了十一個戰區和兩個遊擊戰區。同時,考慮到東北全境已經完全淪陷,台因為《馬關條約》已經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為此,在所設戰區上,沒有把當時的東北三省即黑龍江、遼甯、吉林三個省作為戰區設立,台也因為《馬關條約》所限也不在上述戰區管轄範圍内。

廣袤的國土,處處是抗日的戰場,先人的浴血奮戰是赢得列強尊重的

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侵華日軍重點進攻區域是華北地區,而核心進攻的目标是山西省,第二戰區可謂首當其沖,率先投入到同日軍的殊死決戰中。

雖然,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立了上述戰區,決不是讓他們各自為戰,依然堅持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當日軍由河北向山西進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深知僅僅依靠第二戰區的部隊,無法抵擋住武器和軍隊素養占據絕對優勢的日軍的進攻,緊急增援第22集團軍和第14集團軍開進山西。特别是由衛立煌擔任總司令的第14集團軍為嫡系部隊,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部隊日常訓練上都明顯優于第二戰區其他部隊。

為此,身為第二戰區長官部總司令的閻錫山很有自知之明,主動把第二戰區的指揮權交于衛立煌。自忻口會戰開始,第14集團軍也由配合第二戰區作戰,改為擔任主力角色,五個集團軍數十萬人馬,為了阻止日軍的進攻氣焰,陸續發動了“忻口會戰、“太原保衛戰”、“平型關會戰”、“大同保衛戰”,直到慘烈的“中條山之戰”,以血肉之軀和日軍戰鬥,進而把日軍死死的阻擋在山西,未能再進一步深入我國大西北腹地。

就在第二戰區和日軍奮力搏殺的同時,負責京滬杭地區守衛任務的第三戰區,可以說是當時全國抗戰的指揮部所在地,鑒于這樣的重要位置,第三戰區長官部總司令,也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親自兼任。自“盧溝橋事變後”鑒于日軍對華北的瘋狂侵略,第三戰區為了緩解第二戰區的壓力,主動發起了“淞滬會戰”。

廣袤的國土,處處是抗日的戰場,先人的浴血奮戰是赢得列強尊重的

[第二戰區長官部副總司令衛立煌将軍]

“淞滬會戰”可謂是中國軍隊在抗戰時期投入的兵力最多,付出犧牲最大的一次會戰,“淞滬會戰”總計投入第8、第9、第10、第15、第19、第21等6個集團軍,還不包括其他部隊,近80萬人馬,時間長達3個月的一場會戰。

“淞滬會戰”,雖然犧牲之衆,但是,這場會戰之後,徹底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同時,就在“淞滬會戰”結束不久,第三戰區又迅速組織了“南京保衛戰”等系列戰役,沉重的打擊了日軍。由于日軍被中國軍隊頑強的戰鬥精神所震懾,在攻破南京城後竟然實行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意圖以消滅萬千中國人的生命,來擊垮中國人民和中國軍隊的抵抗意志。無疑,日軍這一罪惡計劃注定沒有得逞,相反,更激起了中國人民和中國軍隊誓死抗戰不當亡國奴的決心。

廣袤的國土,處處是抗日的戰場,先人的浴血奮戰是赢得列強尊重的

基于民族義憤,和保家衛國的不屈信念,由防衛魯南及蘇北地區的第五戰區在戰區長官部總司令李宗仁的指揮下,一雪前恥的“台兒莊會戰”打響了。第五戰區集中了第2集團軍、第20軍團、約29萬人馬參戰。

“台兒莊會戰”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改變了自抗戰爆發以來,每次會戰都以失敗告終的被動局面,鼓舞了全民族隻要堅持抗日就一定能夠勝利的信念。

廣袤的國土,處處是抗日的戰場,先人的浴血奮戰是赢得列強尊重的

[淞滬會戰中的德械師]

抗戰剛剛開始後的幾年間,面對日軍始終保持兇猛的攻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逐漸清醒地認識到決不能以死打硬拼的方式和日軍做正面戰場的抵抗,認識到抗戰必将是長期艱苦的戰争,才能真正實作“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的目标。

鑒于此,為了給長期抗戰準備物質、人才、人力的保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拟定了“武漢保衛戰”。

“武漢保衛戰”的作戰方針是,積極延緩日軍的進攻節奏,把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撤退到武漢的戰略物資,繼續沿長江而上和公路後撤到大後方,赢得時間。

正是秉承這一宗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合并為新編第9戰區保衛武漢。總計動用了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14個集團軍、50個軍,兵力近110萬人。所有的作戰部隊于1938年6月開始,分别利用鄱陽湖、大别山區等天然屏障,組織防禦,保衛武漢。

廣袤的國土,處處是抗日的戰場,先人的浴血奮戰是赢得列強尊重的

武漢會戰曆時4個半月,以中國軍隊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武漢會戰的結束,是當時的中國政府已經達成了戰役發動時設定的既定目标,大量的人才和戰略物資都安全的撤退到大後方,為中國堅持長久抗戰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人才儲備。同時,武漢會戰告一段落,雖然滿足了日軍控制華中的欲望。由于日軍的戰線逐漸拉長,國力日漸空虛,兵源不足,物資不足的沖突日益凸顯,無力再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為目标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防守階段。

“武漢保衛戰”使得中國的抗戰由消極的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同日軍勢均力敵的戰略相持階段。

武漢保衛戰結束後,日軍大學營認識到完全消滅中國無異于癡人說夢,更意味着日軍完全由攻勢作戰,意圖迅速消滅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以武力逼迫當時的國民政府投降的夢想徹底破産。

廣袤的國土,處處是抗日的戰場,先人的浴血奮戰是赢得列強尊重的

更要提到第9戰區發動的三次長沙會戰,三次長沙會戰決不是在一年之内發生的,而是長達數年。

具體時間為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在這幾年裡,中國軍隊依靠簡陋的武器英勇戰鬥,使得剛剛建立不久的反法西斯同盟國,尤其是英美兩國看到中國軍隊在沒有優勢火力,依然能夠打敗武器占據絕對優勢的的日軍。

相比他們的軍隊,尤其是英國軍隊和日軍一戰擊潰,節節敗退,對中國軍隊的看法大為改觀,從對比中看清了對日作戰,必須依靠中國軍人和中國軍隊。于是,原先設定各種障礙的美國援華方案得以迅速實施,中國國際地位得到很大提高,更迫使美英等國自動放棄了,自1840年鴉片戰争以來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治外法權。可以說中國軍隊在第9戰區區域同日軍的頑強戰鬥,以犧牲小我,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大我。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