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湧現出了大批能臣,很多功高震主的武将都沒有好下場,兔死狗烹的慘劇一直上演,可是有一個人卻避開了這一禍事,他就是唐朝中興名将郭子儀,曾以一己之力挽救大唐江山,功成名就之後郭子儀卻得以善終,他究竟做了什麼呢?
從郭子儀的一生來看,整整活了八十多歲,是當時少有的高壽之人,并且子孫滿堂,很多兒子都娶了皇室公主,算得上是皇親國戚,家中還有朝廷賞賜的良田萬頃,經常舉行奢華宴會,過着揮金如土奢靡生活。
更重要的是安史之亂當中,郭子儀戰功赫赫升任兵部尚書,之後又被朝廷封為兵馬大元帥,統領隴右、河西、朔方三大重鎮,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郭子儀自上任之後,從未辜負皇帝期望,成功收複長安,接連打下河東、河西等地,當時郭子儀回朝,皇帝都會親自派人迎接。

郭子儀獨攬大權,如果要造反的話簡直是輕而易舉,不過他并沒有這種心思,甚至也沒有讓天子猜忌,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畢竟曆朝曆代都有傑出人才,得以善終的卻寥寥無幾,從這也能看出郭子儀有多麼難得。
郭子儀自己也知道,自己功高蓋主,任何舉動都被天子看在眼裡,是以想盡辦法掩蓋自己的光芒,首先就是恪守規矩,很多大将立下大功之後,仗着皇帝的恩寵作威作福,郭子儀卻為人謹慎,從不與人過多交往,避免拉幫結派的嫌疑,同時在皇帝面前表現得十分規矩。
其次郭子儀敢于“自侮”,古人尤其是讀書人十分看重自己的名聲,甚至為了聲譽清白甘心去死,越是高位的人就越看重自己的名聲,生怕被人抓住把柄,可是郭子儀恰恰相反。
十分忌憚自己有個好名聲,想方設法地貶低自己,按照傳統認為節儉是種美德,可是郭子儀平日裡卻鋪張浪費,命家丁四處搜尋奇珍異寶,據統計郭府中的奴仆就有上千人,這些仆人平日裡穿的用的都是绫羅綢緞,而且郭府時不時就舉辦一場盛大宴會,花費不計其數。
除此以外,郭子儀還十分“好色”,甚至80多歲的高齡,身邊還有妻妾環繞,平日裡宴請客人的時候,總會讓這些小妾們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侍奉在身邊,長此以往私底下都議論郭子儀為老不尊,風流成性。
最要命的是郭子儀還背上了“不孝”的罵名,當初郭子儀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時候,自家的祖墳卻被人挖了,都是血清方剛的大将,換做别人早就惱羞成怒,畢竟古人最看重孝道,以郭子儀當時的權勢來說,想要報仇輕而易舉,可是他并沒有找仇人麻煩,反而與之稱兄道弟,交往密切,在外人看來郭子儀祖宗都不認了,實屬可恥。
同樣身為統兵大将,郭子儀縱容部下,對于部下違法亂紀的行為坐視不管,官員對于郭子儀的所作所為議論紛紛,就連老部下也多次勸說他要愛惜自己的名聲,畢竟現在還處于戰亂時代,如此潇灑度日豈不是讓人抓住把柄。
郭子儀卻不以為然,說自己這樣做正是為了讓陛下放下戒心,實際上郭子儀早就看清了官僚體系的弊端,更看透了為君主的心思,他們不怕郭子儀貪圖享樂,反而怕他兢兢業業,如果他盡心盡力為朝廷做事,沒有一絲污點,成了人人稱贊的正人君子,豈不是比皇帝還要适合統治國家?功高蓋主,太有能力的部下,勢必會引起皇帝猜忌,曆史上的名臣将相,很多都是都是如此。
秦國大将王翦領兵出戰,幾乎帶走了秦國全部精兵,這樣如何讓秦始皇放心得下,隻能是臨行前三番四次索要封地,表現出一副貪婪的樣子,以此來消除秦始皇戒心,隻有臣子們縱情享樂,為了獲得皇帝的賞賜而拼盡一切,皇帝才能高枕無憂,郭子儀也是出于這種想法。
為了讓自己表現得不值一提,多次鼓動百姓嘲諷自己,甚至将自己花費重金打造的莊園對外公開,來往人群絡繹不絕,很多人都想窺探郭子儀的生活,據說郭子儀在家中經常侍奉夫人,原本下人做的事情全部大包大攬,被人撞見之後,很快就傳遍長安城,人人都說郭子儀在夫人面前就像奴才一樣,幾個兒子聽聞之後大怒,幾次要與父親談話,郭子儀卻依舊我行我素,絲毫不顧及别人眼光。
後來在兒子們的追問下,郭子儀才說出緣由,自己敞開大門,一舉一動都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如果關起門來,難免會讓小人抓到把柄,陷害自己,到時候可就遭殃了,郭子儀這樣做無非就是在向朝廷彰顯自己沒有二心。
曾經南征北戰,掃平叛亂的大将,功成名就之後卻換了一副皮囊,成了一個聲色犬馬,隻顧享樂的糟老頭子,也隻有這樣才逃脫了皇帝的制裁,甚至見到郭子儀如此不堪,朝廷多次嘉獎賞賜田宅,郭子儀潇灑度日,整整活了八十五歲,得以善終,很難說如果郭子儀繼續保持着正義作風,難免不會重蹈先人覆轍,成為屠刀下的一縷冤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