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王朝》中,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為何被康熙淩遲處死?

王輔臣,本姓李,号“馬鹞子”,山西大同人,是明末清初的地方割據軍閥。康熙帝繼位後,招安為陝西提督,鎮守西涼。後來,在三藩之亂爆發時,王輔臣作壁上觀,首鼠兩端,妄圖坐收漁翁之利,最後被大将軍圖海和周昌所迫,在康熙二十年(1681),畏罪自殺。可是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王輔臣确是被淩遲處死的。那麼,電視劇版的《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将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淩遲處死?

首先,王輔臣自身的本質就令康熙帝深深的不信任。

“在其位,謀其職”這是對一個官員的底線要求。當一個官員在做事時,應放在第一位考慮的,就是國家的利益。面對三藩之亂,王輔臣本身手握重兵卻為了自己考慮,遲遲不肯出兵救援。因為他的反水,三藩之亂的戰争走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後來面對必敗的結局,他又果斷調轉矛頭,再次降清。

這樣反複無常,見風使舵的人,又怎麼能得到康熙的信任呢?

《康熙王朝》中,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為何被康熙淩遲處死?

再次,王輔臣不善處理人際關系。

一般來說,在清朝滿漢之争的隐形背景之下,地方官員們都需要有較為敏銳聰慧的政治頭腦。駐地的官員們最重要的是學會“維穩”,也就是保持自己和當地滿族高官的有良好的關系,而在這一點上很明顯是不及格的。在康熙十三年(1674)之時,王輔臣的副将邵苓芝就曾因糧饷問題與八旗軍營發生了較大的沖突,大大激發了滿漢之間的沖突,這無疑是令康熙帝感到十分不滿的。再加上王輔臣與其他官員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沖突沖突,都令康熙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重重的陰影。

《康熙王朝》中,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為何被康熙淩遲處死?

最後,作為一個帝王,康熙是非常希望樹立一個寬仁的形象的。

而王輔臣就可以作為這樣一個典範,一個三姓家奴,造反歸順後竟然可官至太子太保。這樣一個帝王是多麼難得的啊,已經寬仁至此,隻要大家知錯能改,盡快棄暗(吳三桂)投明(清朝),帝王不但既往不咎,還可以有高位厚祿,何樂而不為呢?可以說,王輔臣是康熙籠絡人心,歸順招安的一塊活招牌

。遺憾的是,那句老話說的依然不錯“飛鳥盡,良弓藏”,當三藩之亂已被平定,局勢逐漸穩下來後,王輔臣這個典範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康熙并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帝王,清算王輔臣那是肯定的。王輔臣也機靈了一回,他明白自己的下場,十分上道地自殺了,康熙見他如此知情識趣,也難得的放過了他的親眷。

《康熙王朝》中,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為何被康熙淩遲處死?

其實我們也都清楚,曆史上的王輔臣實際上是自殺身亡的。然而不管是自殺而亡亦或是淩遲處死,王輔臣都是難逃死亡結局的。而電視劇版的《康熙王朝》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以更加血腥的方式結束了王輔臣的生命,也許其目的就在于突出封建社會帝王的殘暴性,批判封建社會的局限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