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臣想君死君就死了,這一死改變了日本曆史,下毒還是病故仍是個謎

1910年,日本學者角田柳作在夏威夷的一家酒吧,聽到了一個讓他震驚的消息。

在他鄰座喝酒的日本人說,自己當年曾參與暗殺孝明天皇,在國内混不下去,才逃到了夏威夷。

此時,離孝明天皇駕崩,已過去43年了,日本國内一直說他是因病而逝,凡膽敢言其為被毒殺者,均以大不敬罪治之。

然而,越是不準之事,人們越是有興趣。是以,日本民間,有着各種各樣的說法。但,刺殺者逃亡海外,這樣的戲碼,饒是角田柳作見多識廣,也還是第一次聽說。後來他告訴了自己的學生,學生又将此事寫在了自己的書裡,為孝明天皇之死,提供了另一條研究路徑。

直到如今,孝明天皇跟光緒皇帝一樣,他們到底是死于疾病?還是被喂了砒霜?都是一個謎。

據說,光緒的頭發裡,有砷的成分。但亦有人言,這是土壤裡的砷,轉移過去的。也就是說,哪怕對孝明天皇的骨殖進行檢測,也難以确認,到底是被下了毒,還是自然界的傑作了。

臣想君死君就死了,這一死改變了日本曆史,下毒還是病故仍是個謎

(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後劇照)

那麼,孝明天皇之死,為何會有如此多的争議呢?

隻因他死得恰到好處,日本曆史發展到那一刻,他該死的時候,正好就死了。

孝明天皇又稱幕末天皇,他當政于德川幕府末期。列強闖入日本,簽下各種條約。而孝明,是個極為保守之人。

他既不喜歡外國人,是以成為攘夷倒幕分子的“共主”;

他也不喜歡推倒幕府,是以又成為攘夷倒幕分子的眼中釘。

他希望的是,公武合體,朝廷與幕府形成合力,把夷人們趕走。

時間到了1867年,此時日本開國已經13年了。他們被拉入世界近代化體系之中,幕府派了一些代表團,到歐美尋找強國之道;另一方面,被迫開國的幕府,又成為尊王攘夷運動的目标。在一個個條約中,威信掃地。

孝明天皇面對越來越洶湧的時代浪潮,卻仍不為所動。

一方面,他拒絕西方的一切,包括疫苗;另一方面,他也不同意長州等藩及一些朝臣聯合起來,置德川幕府于死地,行王政複古之實,讓天皇重新統治日本。

而此時,随着列強要求開放更多港口通商,兩派的争鬥,已經進入了白熱化,你死我活了。

是以,對于開國派而言,這樣的天皇,如果還繼續活着,顯然是繼續開放的障礙;

對于尊攘派而言,他的存在,是他們推翻江戶幕府的最大障礙——畢竟,他們還奉他為帶頭大哥啊。

臣想君死君就死了,這一死改變了日本曆史,下毒還是病故仍是個謎

(孝明天皇其實不想當帶頭大哥)

就在幕府與倒幕一方鬥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孝明天皇病了。

醫生們診斷,是比較輕微的天花。

他的症狀,當時宮裡一些人記在了自己的日記裡,是沒什麼疑義的。

他得的,确實是天花。

确診之後,他不讓祐宮,也就是後來的明治天皇睦仁到自己房裡去,但當他聽說,兒子已由荷蘭醫生打過疫苗之後,便又放心了。

可見,他之排外,乃是自己的堅持,也并不制止兒子是以能有更強健的體魄。

眼見着病痛遠去,身體一天天好了起來,宮裡甚至在1月27日舉行了宴會,慶祝天皇康複,但三天後,病情卻突然加重,臉上出現紫色斑點,九竅流血……

孝明天皇在極度痛苦中去世了。

他的離世讓人毫無準備,尤其是在病體已有好轉的時候,突然來了這樣一檔子事,也難怪人們要懷疑,背後有人搗鬼了。

懷疑的重點對象,就是幾年前因推行公武合體,遭到攘夷派追殺,被撤職隐居的岩倉具視。

盡管他已隐居,但身後有着做很多支援者,在他們看來,優柔寡斷的孝明天皇,是實行朝政改革的攔路石。

臣想君死君就死了,這一死改變了日本曆史,下毒還是病故仍是個謎

(左為岩倉具視)

問題是,任何關于岩倉具視下毒的說法,都被證僞。

首先,他的目的,是操縱天皇。他需要挾天子以令諸侯。殺害天皇,對他沒什麼益處。是以,當聽到天皇駕崩的消息後,他的反應是——吾事已終。打算繼續隐居,不理世事。

其次,有人說岩倉具視知道天皇在批奏折時有舔筆的習慣,是以進獻了兩支毫上帶毒的毛筆。問題是,天皇病後,不可能批奏折。如果送筆是在生病之前,孝明天皇早就一命嗚呼了。

還有人說,是岩倉具視的侄女下的毒。實際上,他隻有個妹妹曾在宮裡,且早幾年就已出家了。

不管如何,孝明天皇死了,死在幕府與倒幕派大打出手之前。他死得恰到好處。

《明治天皇1852-1912》一書裡寫到,如此保守的……孝明天皇的繼任者,是個十五歲大的男孩……一些明治維新的上司者認為他是塊“寶玉”,是讓他們的大業得以實作的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