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日本学者角田柳作在夏威夷的一家酒吧,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在他邻座喝酒的日本人说,自己当年曾参与暗杀孝明天皇,在国内混不下去,才逃到了夏威夷。
此时,离孝明天皇驾崩,已过去43年了,日本国内一直说他是因病而逝,凡胆敢言其为被毒杀者,均以大不敬罪治之。
然而,越是不准之事,人们越是有兴趣。因此,日本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刺杀者逃亡海外,这样的戏码,饶是角田柳作见多识广,也还是第一次听说。后来他告诉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又将此事写在了自己的书里,为孝明天皇之死,提供了另一条研究路径。
直到如今,孝明天皇跟光绪皇帝一样,他们到底是死于疾病?还是被喂了砒霜?都是一个谜。
据说,光绪的头发里,有砷的成分。但亦有人言,这是土壤里的砷,转移过去的。也就是说,哪怕对孝明天皇的骨殖进行检测,也难以确认,到底是被下了毒,还是自然界的杰作了。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剧照)
那么,孝明天皇之死,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争议呢?
只因他死得恰到好处,日本历史发展到那一刻,他该死的时候,正好就死了。
孝明天皇又称幕末天皇,他当政于德川幕府末期。列强闯入日本,签下各种条约。而孝明,是个极为保守之人。
他既不喜欢外国人,因此成为攘夷倒幕分子的“共主”;
他也不喜欢推倒幕府,因此又成为攘夷倒幕分子的眼中钉。
他希望的是,公武合体,朝廷与幕府形成合力,把夷人们赶走。
时间到了1867年,此时日本开国已经13年了。他们被拉入世界近代化体系之中,幕府派了一些代表团,到欧美寻找强国之道;另一方面,被迫开国的幕府,又成为尊王攘夷运动的目标。在一个个条约中,威信扫地。
孝明天皇面对越来越汹涌的时代浪潮,却仍不为所动。
一方面,他拒绝西方的一切,包括疫苗;另一方面,他也不同意长州等藩及一些朝臣联合起来,置德川幕府于死地,行王政复古之实,让天皇重新统治日本。
而此时,随着列强要求开放更多港口通商,两派的争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你死我活了。
所以,对于开国派而言,这样的天皇,如果还继续活着,显然是继续开放的障碍;
对于尊攘派而言,他的存在,是他们推翻江户幕府的最大障碍——毕竟,他们还奉他为带头大哥啊。
(孝明天皇其实不想当带头大哥)
就在幕府与倒幕一方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孝明天皇病了。
医生们诊断,是比较轻微的天花。
他的症状,当时宫里一些人记在了自己的日记里,是没什么疑义的。
他得的,确实是天花。
确诊之后,他不让祐宫,也就是后来的明治天皇睦仁到自己房里去,但当他听说,儿子已由荷兰医生打过疫苗之后,便又放心了。
可见,他之排外,乃是自己的坚持,也并不制止儿子因此能有更强健的体魄。
眼见着病痛远去,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宫里甚至在1月27日举行了宴会,庆祝天皇康复,但三天后,病情却突然加重,脸上出现紫色斑点,九窍流血……
孝明天皇在极度痛苦中去世了。
他的离世让人毫无准备,尤其是在病体已有好转的时候,突然来了这样一档子事,也难怪人们要怀疑,背后有人捣鬼了。
怀疑的重点对象,就是几年前因推行公武合体,遭到攘夷派追杀,被撤职隐居的岩仓具视。
尽管他已隐居,但身后有着做很多支持者,在他们看来,优柔寡断的孝明天皇,是实行朝政改革的拦路石。
(左为岩仓具视)
问题是,任何关于岩仓具视下毒的说法,都被证伪。
首先,他的目的,是操纵天皇。他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杀害天皇,对他没什么益处。因此,当听到天皇驾崩的消息后,他的反应是——吾事已终。打算继续隐居,不理世事。
其次,有人说岩仓具视知道天皇在批奏折时有舔笔的习惯,所以进献了两支毫上带毒的毛笔。问题是,天皇病后,不可能批奏折。如果送笔是在生病之前,孝明天皇早就一命呜呼了。
还有人说,是岩仓具视的侄女下的毒。实际上,他只有个妹妹曾在宫里,且早几年就已出家了。
不管如何,孝明天皇死了,死在幕府与倒幕派大打出手之前。他死得恰到好处。
《明治天皇1852-1912》一书里写到,如此保守的……孝明天皇的继任者,是个十五岁大的男孩……一些明治维新的领导者认为他是块“宝玉”,是让他们的大业得以实现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