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誕生于“地理大發現”時期,世界各國打破互相獨立的狀态,逐漸走向交融,而國旗則就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臉面和主權的象征。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國旗來自清朝末年,當時清朝國力衰弱,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不得不打開國門,割地賠款。但同時,随着與世界各國交流的深入,清朝也接觸到了西方的先進文化,為國内帶來了部分積極的改變。其中,外交重臣李鴻章在出席各種外交場合時,發現其它國家都有着自己的國旗,而作為泱泱大國的清政府卻隻有一根光秃秃的旗杆,這讓他很不是滋味,便向清政府建議設計一面代表清朝的國旗。

李鴻章的建議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援,當時的設計師們,采用皇室的專用黃色作為旗面底色,再繡之飛龍戲珠之景,代表皇權的尊貴,頗有清朝特點。而這面正式出爐的國旗則被命名為黃龍旗。
雖然處于晚晴時期,但當時的北韓依舊是清朝的藩屬國,眼看清政府有了自己的國旗,整日在北洋水師的艦船上飄揚,這讓北韓的水軍很是羨豔,它覺得作為藩屬國,使用同一面國旗也無妨,便向清政府提出這個請求。
可令北韓沒想到了是,清政府斷然地拒絕了它的請求。這在如今看來頗為令人自豪的事情,在當時的清政府眼中卻是另一番情景。在清朝的官員們看來:我大清偌大一個世界強國,若是與一個小國共用旗幟,豈不是很失臉面。
不過,北韓畢竟是自己的藩國,而擁有國旗的想法也非常合理,于是,當時的駐朝大使馬建忠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為他們重新設計一面國旗。馬建忠親自抄刀,采用中國道家文化,設計了一面八卦旗,既避免了與黃龍旗重複,也展現宗主國中國的特點,并且,為了進一步展現這種關系,北韓國旗上還寫下了“大清國屬高麗國旗”八個漢字。
就這樣,北韓的國旗成功誕生,直到甲午海戰爆發後,清政府戰敗,簽下恥辱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列島,而北韓也就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北韓的國旗雖然存在,但上邊“大清國屬高麗國旗”字樣卻是日本人無法容忍的,在日本政府的幹涉和北韓政府的主動臣服下,這八個漢字最終被抹去。後來又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最終成了如今的模樣。
好了,這就是中國、北韓和南韓國旗的故事。其實,國旗的莊重和權威性,并不僅僅在于設計的形式和圖案,更重要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隻要國家強大,它的國旗在别人眼中,就是無比莊嚴和神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