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縱觀曆史,文明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乃是無數次否定、重建與完善中形成的。在現代人看來,古代有很多思想觀念與風俗習慣都非常落後,比如現代社會普遍反對的近親結婚。在古代,男女嫁娶由于講究門當戶對,再加上受“親上加親”觀念的影響,很多夫妻其實都是表親或者直系血親。不過古人漸漸發現,近親結婚很容易對下一代造成危害,是以随着時間推移,到近代時已經少有近親結婚的事情發生。不過凡事皆有例外,晚清時期就有一位清朝官員,娶自己的妹妹為妻,雖然為周圍居民嘲笑指責,卻生下一個名滿天下的兒子。

▲清代婚禮場景舊照
此人名為李文安,乃是安徽合肥人,從小體弱多病,是以開蒙和讀書都比其他人要晚。李文安33歲時,才考中舉人,37歲時與曾國藩同登道光戊戌榜進士,殿試三甲,與林則徐之子林汝舟同年服官刑部。按理說,李文安并非是娶不到老婆的人,他之是以會迎娶自己的妹妹,其實與他的父親李殿華有着很大關系。一年冬天,李殿華出門辦事,突然在道路旁發現一個因天花被人抛棄的女嬰,李殿華頓時心生憐憫,再加上他非常想要一個女兒,就把這個女嬰抱回家中,并認為幹女兒。
▲清代合肥李氏家族故居
經過悉心調理,女嬰的天花被治好,隻是臉上留下了一些瘢痕。此後,女嬰與李文安一起長大,兩人青梅竹馬。當女孩長到要成親的年紀時,李殿華便做主将養女嫁給了兒子李文安。客觀而言,兩人沒有血緣關系,這樣結合也沒有什麼問題,不會對後代造成什麼傷害。不過從封建倫理上來說,兩人的結合還是不太适合,加上當時的人思想觀念還是比較傳統保守,對禮法制度看得非常重,李殿華當初乃是将其收為義女,而并非将其當作童養媳看待,是以兩人雖不是親兄妹,但名義上卻是正兒八經的兄妹。
▲李殿華夫婦及李文安夫婦像
兩人結為夫婦的舉動,在周圍群眾看來完全是有悖人倫。不過面對鄰裡的風言風語,李文安毫不動搖,他知道父親之是以将妹妹托付給自己,還是擔心妹妹受到夫家傷害。是以才想着将她嫁給自小與其青梅竹馬的自己。李文安迎娶這位名義上的妹妹後,雖然經常被鄰裡嘲諷鄙夷,但夫婦二人的生活相對而言還是頗為幸福的。兩人結婚之後,李氏勤儉持家,為李文安操持一切,鼓勵丈夫安心學習考取功名,還為其先後生下六子二女。李文安經過多年努力,也總算考上進士,家庭發展算是步入正軌。
▲李鴻章及李瀚章兄弟合影
說起來,李氏雖然并沒有什麼文化,不過卻非常聰明,待人接物都自有分寸。不管做什麼事情,李氏都會打理地井井有條和清清楚楚,不會令他人不解或是猜疑,家庭非常穩定和諧。即使李文安在外任職,離家遙遠長久不歸,李氏也依然如故,照顧好家中老小,令李文安可以安心處理工作事務,不必為家庭瑣事而擔憂。在李氏的言傳身教之下,兒子們都非常争氣,李氏晚年時跟着兒子,享盡了榮華富貴,那些當初嘲笑過李文安夫婦的街坊鄰居,都争相上門讨好。
▲李文安夫婦合葬墓
原來,李氏的二兒子就是名滿天下、操持晚清軍國大事的李鴻章。在晚清這個風雲滌蕩的時代,李鴻章對内辦理洋務以發展國力,對外縱橫捭阖為國家争取利益,為維護清政府的統治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維護國家利益立下功績。因為擁有這樣傑出的兒子,李氏晚年不僅享受了超出一般官僚家庭的榮華富貴,還屢受皇恩——七十五歲壽辰之時,朝廷賞賜大量珍寶;病重之時,朝廷特意準許李鴻章回家探視,還賜人參以調養身體。就連去世之後,光緒皇帝也親自下旨褒揚其“秉性淑慎,教子義方”,要求“靈柩回籍時,著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不得不說,李氏真乃賢妻良母中的典範。
參考資料:
《李鴻章家族》《文安公之配李太夫人飾終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