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裝劇中人們住店、吃飯後放下銀子就走,為何店家不稱稱銀子?

喜愛觀看古裝武俠劇的觀衆會發現,許多電視劇中都有這樣一個頻繁出現的場景:那些在客棧吃飯的古代人,每次喊句“小二,結賬”,便放下銀兩離開,前來收賬的店小二,也不數銀子的多少,收了銀兩以後隻回一句“客官慢走”。用銀子結賬從不數多少錢,已經成了古裝武俠劇的固定套路,那麼古人在客棧吃完飯,真的從來不算飯錢多少,放下銀子就走嗎???

古裝劇中人們住店、吃飯後放下銀子就走,為何店家不稱稱銀子?

古裝劇中的白銀

其實,這隻是編劇不懂曆史的錯誤表現。因為古代人真的想花銀子,遠沒有古裝電視劇中演的這麼簡單。這是由于,在許多朝代貨币銀子并不是古人随身攜帶的貨币。我國古代有非常多的貨币機關,秦漢時期用刀币、五铢錢;唐朝年間用來進行交易的貨币為“錢、帛”;兩宋時期出現了紙币;元朝時期又發行了銅錢。是以在以上這些朝代,基本上不會出現用銀子結賬的畫面,畢竟這一時期的銀子還不是社會流通貨币。????

古裝劇中人們住店、吃飯後放下銀子就走,為何店家不稱稱銀子?

秦朝五铢錢

至于銀子成為曆史中的流通貨币,其實是在明朝嘉靖8年,明清年間由于對外貿易的活躍,使用銀子變得頻繁起來,尤其是在《金瓶梅》、《水浒傳》等多部明清小說中,作者總是将銀子的價值與當時所使用的文、貫、铢等貨币機關捆在一起描寫使用,導緻後世文人,在寫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武俠作品時,通通将這些流通貨币統稱為“銀兩”。當武俠作品改編成為影視劇之時,編劇、導演乃至讀者,從不細究“銀兩”的真實身份,都用白花花的銀子來代表“銀兩”。電視劇這種拍攝手法,導緻大衆誤以為古人就是用銀兩來結賬的。

古裝劇中人們住店、吃飯後放下銀子就走,為何店家不稱稱銀子?

??古裝劇店小二

即便在明清兩朝,銀子已經成為了國家通用貨币,但是銀兩交易僅限于大額商業貿易,比如買房、買田,還有那些貪官貪贓枉法時,才會使用銀子作為交易貨币使用。這是由于“一兩銀子”在古代具有極高的購買力。有研究學者根據不同時期的大米價值,換算過一兩銀子的購買能力,比如宋朝年間的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的1800多元人民币,明朝年間的一兩銀子相當于現在的660元人民币。如果古人真的用幾兩銀子來付賬,也就是說他們的一頓飯動辄都要花飯成千上萬元。

古裝劇中人們住店、吃飯後放下銀子就走,為何店家不稱稱銀子?

清朝銅錢

既然如此,那麼古人在客棧消費時,又用什麼來付錢呢?

實際上古代小額商業交易用的最多的都是銅錢,有學者推算過,唐朝的一兩銀子相當于3500枚銅錢;明朝的一兩銀子也能兌換2500枚銅錢。是以古代人在客棧酒館吃飯、點餐,結賬時應該是用銅錢付費,銅錢根據統一的标準發行使用,同時又友善攜帶,容易清算數量。是以古人在喊小二結賬時,一頓飯花費了多少銅錢,無論是客人還是店小二,都是心知肚明,隻需看一眼客人所付的銅錢數量是否夠數,不需要經過清算就能結賬,這才是正常的交易方式。隻有使用銅錢,才能夠滿足店小二不用數銀兩多少就能結賬的場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