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認為,給7歲以下的孩子貼上不良的标簽,是一種心理上的虐待,會傷了他們的自尊。
孩子做錯事情被懲罰痛打會造成他們的自卑、自我貶低和羞愧,相信自己很差勁。
對孩子而言,情緒上的不恰當對待一樣可以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
父母小時候的一句“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造成後來的情緒無法表達,以及安全感的不足。
童年的陰影,到底會給人帶來多大的創傷?
這個問題最近受到普遍關注。
我們有時候也會不經意地說,現在的種種情況是因為我的“童年陰影”。
這些陰影事件有相似的,也有不相似的,它們的一個共性是讓我們感到受傷,導緻我們現在過得都不太好。
童年的傷,到底源自何處呢?
其實感受孩子的視角最簡單的方法是,想一想自己童年的經曆。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事,現在在我們看來是一件特别特别小的小事,但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就是過不去。
我們可能遇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在哭泣,他的家長對他說:“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長大之後的我們肯定都知道,這是阻止孩子哭泣的手段,但是在那個孩子看來,“媽媽不要我了”這件事是真的。
孩子沒辦法自己生活,他離開了媽媽就等于沒有食物,沒有居所,那其實意味着孤獨和死亡,尤其對于第一次聽到這話的孩子來說,是災難性的,是生死攸關的。
我們每個成人内在都有一個這樣被驚吓被扭曲的内在孩童,你願意去看到、去體貼這份痛苦、壓抑與無助嗎?
在我們的外在身體長大成人的幾十年裡,越來越深、越來越隐蔽地暗藏在我們生命的潛意識裡,但他卻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被看見,被釋放、被關愛。
這個孩子其實每時每刻都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受傷的内在孩童,就是一部投射機器。
童年逆境經驗改變你的大腦和身體,這些都不是在說“你有問題”,相反的,這是一個人為了存活所發展出來的生存機制,是一個人強大韌性表現。
隻是,當你現在已經脫離危險了,你的大腦和身體卻不知道,是以你持續用舊有的大腦回路運作、持續處在“戰或逃”的壓力反應、持續用失調的杏仁核,将周遭許多東西都視為危險。
理性上,你知道現在已經脫離童年創傷環境了,但是你的身體和情緒腦,卻還活在過去、活在創傷當中。
身體童年,也許是因為首次攝入世界的影像,才對任何傷害感觸很深;
也許是因為年齡小,才那麼無助和無法承受。
這些傷害甚至潛移默化影響我們人格成長、人際關系、對世界認知等方方面面:
從小缺少父母陪伴的人,可能會比較叛逆;
小時候遭受過性侵、猥亵的人,可能會害怕接近異性;
在暴力下成長的孩子,脾氣會比較差;
從小被打壓控制的人,可能隐藏着深深的自卑,很多不自信,都是來自于從小的家庭。
不會說謊的潛意識和身體
我們所有的經曆,有兩種記憶方式,一種是我們真正感覺到的,也就是那些被身體記錄的;另一種則是我們“應該”感覺到的,是為了符合早就内化的道德規範和标準。
身體根本不懂這種道德規範。
身體是真相的守護者,因為它背負着我們一輩子的經曆,并負責讓我們能和我們的真相生活在一起。
透過病症,身體迫使我們讓真相也能進入意識之中,借此讓我們能和那個曾經被我們忽視,但一直在我們心中的孩子和諧地溝通。
當我能感覺長久以來封鎖在身體之中的情緒,我才能開始擺脫自己的過去。
如果我的身體基于某些它自身非常了解的原因,拒絕去愛或尊敬父母,那麼我就無法強迫自己去做。
如何把童年的傷降到最低?
我們每個人去回溯童年,都會或多或少覺得自己受過一些傷,有時候是被父母忽略,有時候是被父母打罵,有時候是某些喪失,比如失去親人,失去朋友,轉學,甚至失去某個重要的東西。
有些創傷,可能大到孩子無法處理,深深地烙印在心裡,但也可能在孩子可以接受和處理的範圍内。
每個不同的孩子,對同一個事件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每個孩子能在家中獲得的支援也是不一樣的。
童年到底會有多大的創傷,對每個人來說都不是一道簡單的算數題。
它意味着我們年幼的時候怎麼去了解童年的那些事,我們現在如何去和那些事做和解。
去愛童年的自己
當年紀越大,就越難從别人身上獲得父母曾拒絕給予的愛。但身體的期待卻不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停止——甚至完全相反!
期望通常會轉嫁給其他人,最有可能的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兒孫。
離開這種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能對這種機制有所自覺,并借由自我覺察的過程,竭盡所能地看清我們的童年真相。
我們便能給予我們自己從出生以來或更早以前就等着被填滿的需求。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給自己提供未曾從父母身上獲得的重視、尊重、對自身情緒的了解、必要的保護,以及無條件的愛。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一項特殊的能力:去愛童年的自己。
沒有這種愛的能力,我們就不會知道愛是什麼。
當我們的情緒,在他與我們面前一步一步地揭露童年曾承受過什麼,以及過去必須忍受些什麼時,這位陪伴者可以陪我們一起體驗我們孤單、年幼時的驚懼與憤怒。
如果我們得到這種陪伴,我想我們就可以從此刻開始去幫助我們心中的那個孩子,去了解他的身體語言,去探究他的需求,而不是像我們的父母那樣一直以來忽視這些需求。
當我們不再需要将精力耗費在壓抑自身的真相後,就不會活得很壓抑了
關于父母以及原生家庭的部分,我覺得最大限度的話是:
當初父母那樣做,我真的很受傷,現在想起來,我還是很委屈。
這一步就是承認孩子遭遇不公平,為自己當年的遭遇和解的方式。
不管你做什麼,不管你說什麼,你都在向世界顯示:你把自己當做誰。
當你抱怨、憤怒的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當你孤單、害怕的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當你認為隻有别人改變對你的态度你才能快樂和滿足,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利用你的記憶,但不要讓你的記憶利用你。
如果你喜歡把自己當做受傷的小孩、把自己當做無力的小孩自己、看做一個弱女子、把自己當做一個慫男,那是你的權利,也是你獲得痛苦的途徑,你有權這樣做,你有權終其一生這樣做,隻要你願意。
同樣,你也有權把自己看做一個成熟而為自己負責的人,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陪伴自己、自己熱愛自己、自己安慰和支援自己。
不必壓抑憤怒和怨恨,悲傷會進來,憤怒到極緻就是悲傷,當悲傷來臨,接納也就開始了;當接納開始,愛也就油然而生了。
因為所有的怒和怨,不過是求愛不得。
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雖然很少對子女的人格發展直接産生影響,卻可以通過讓子女在更優質的學校上學、在更好的社群生活等方式,間接讓子女得到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我們并不是說家庭不重要,家庭依然重要,隻是人們可能誤解了它的影響,或者是誇大了它的作用。
父母無法決定你的未來,你依然可以選擇追求自己喜歡的一切。
你有權利也有能力擁有自己的人生。
人有能力摧毀另一個人,也有能力治愈另一個人,我們可以成為那個能治愈他人的人。
我們的微信公衆号:小賢心理 我們的服務 ♥心理咨詢 ♥情感咨詢 ♥催眠療愈 ♥身心成長 ♥企業内訓 ♥心靈沙龍 自由書寫訓練營 在生活中修行,做回真實的自我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咨詢師、塔羅牌占蔔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教育訓練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命運如刀,讓我和你,一起領教。——實用心理學
如需心理咨詢、塔羅牌占蔔、商務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