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晚清民初一群文人在讨論中華文化的去向,一派認為我們應該“溫故”,另一派則認為應當“出新”。這其間有個文人更想把兩者揉捏在一起,通過“溫故”而“知新”,這個人就是胡适。12月17日,恰逢胡适誕辰130年,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這個20世紀的思想先鋒。

提到胡适,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就是一個戴着金絲框眼鏡的溫文爾雅的先生模樣,還有他那“出圈”的日記: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麼能如此堕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日記裡看起來頹喪的胡适隻是網友們的“斷章取義”,他在青年時代就立下了“給國人當導師”的宏願,他想為國人“再造新文明”,他将自己一生的文化志向,概括為“中國文藝複興”。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胡适從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父親早逝,母親一個人把他撫養成人,生活裡嬸嬸嫂子們對待他們母子十分刻薄。是以胡适年幼早熟,很小就懂得看人臉色。

長大成人之後,胡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是以他自己總是待人寬厚,季羨林先生就曾說:“适之先生待人親切、和藹,什麼時候見他,都是滿面笑容,從來不擺架子,而且對什麼人都是這樣。”

胡适性情溫和厚道,每到周末他家裡總是高朋滿座,他的朋友自然多是志同道合的文化學術界的精英,但也不乏社會下層的廚師、菜夫、引車賣漿者流。

《我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雜憶》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胡适晚年時,有個沿街賣芝麻餅的小販,他自做自賣,賣餅之餘,喜歡站在賣餅的鉛桶旁看書,研究各國政治。有許多問題使他困惑,又想不出答案,于是寫信向胡适請教。

胡适則有信必複。後來,小販成了胡适辦公室的常客。胡适每次出門,總要先寫信通知他,以免他枉來一趟。二人一次閑聊中,小販誤以為自己得了鼻癌,胡适便替他寫信介紹到醫院安排檢查,并代付了一切費用。

對窮困的人,他接濟金錢;對走入歧途的人,他曉以大義。對待身邊的人,他細心周到。對學子,他誘掖提攜,愛才舉才不遺餘力;對朋友,他切磋砥砺,忠直相待;在新文化運動、教書治校以及抗戰外交中,他的為學與治事,展示了自由的思想和寬宏的精神。

後輩沈從文曾感恩胡适的知遇之恩道:适之先生最大的嘗試并不是他的新詩《嘗試集》,他把我這位沒有上過學的無名小卒聘請到大學裡來教書,才是他最大膽的嘗試!

唐德剛、夏志清、周策縱等諸多大家将回憶集結成二十餘篇文章,來展現胡适待人的寬厚。他們或為親炙弟子,或為同僚知交,或為異代知己,從“先生胡适之”“朋友胡适之”“知行者胡适之”三種視角,還原一個鮮活熱切,更為真實可信的胡适。

正如唐德剛所言:胡适之有一種“磁性人格”,總能讓人片刻坐對,整日春風。他的智慧和風骨,不斷給予我們啟示和勇氣。

《胡适口述自傳》&《四十自述》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當“我的朋友胡适之”成為民國的文人界的一句口頭禅時,胡适自身在新文化上也有一番貢獻,他倡導新文化運動,創立新的學術典範,還大力推進教育改革。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他以歐洲文藝複興,白話替代了歐洲的拉丁語,來提倡自己的“白話文學”主張。他期望白話文的普及能使更多的國民接受教育、參與國政,進而推倒腐朽的舊社會,建立起一個現代的中國。

哪怕是面對新文學運動躊躇難行的詩歌領域,他也勇敢地提出了“自然的音節”的詩歌理論論點,将白話新詩中格律聲韻分為“音”和“節”兩個方面。

《嘗試集》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在理論研究的同時,他還大膽地進行創作,《嘗試集》出版之後還反複進行了修改編訂,其中的流變過程也能夠很好地展現其“自然的音節”理論思想的變化與發展。

胡适對中西文化交流持開放性态度,或許讓人認為他是一個被全盤西化過的人,但其實不是。新文化運動期間,胡适浸淫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希冀能找到和現代文明價值對接的東西。

《白話文學史》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他不是激進派的白話文倡導者,他不願看到所有的中華傳統文化統統被抹除,他希望傳統文化的大樹軀幹上能發出新芽。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就像胡适把宋代看成是中國文藝複興的開端,曾高度認可宋代範仲淹的“甯鳴而死,不默而生”,他認為這句話就展現了現代思想與言論的自由;又如他用楊萬裡的“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來比拟反對堵塞言論的做法。

這樣的理念即使是放到如今也并不過時,仍然值得青年人們探讨、思索。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旗幟之一,胡适大力提倡科學思想。

《容忍與自由》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在《容忍與自由》這本雜文集中,胡适分享了很多針砭時弊的言論和看法,比如《我的兒子》一篇中,他講“樹本無心結子,我亦無恩于你”,來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是撫養與報恩的關系。

孩子自己并不是自由主張要出生的,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裡糊塗地給了他一條生命。這個人将來在社會上的苦樂禍福,父母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說得偏激一點,生下他就好比替他種下了禍根,又替社會種下了禍根。是以我們“教他養他”,隻是我們自己減輕罪過的方式。

又如胡适在談《貞操問題》(收錄于《不朽——我的宗教》)中道:“女子為強暴所污,不必自殺。失身女子的貞操并沒有損失。娶一個被污的女子,與娶一個‘處女’,究竟有何差別?若有人敢打破這種‘處女迷信’,我們應該敬重他。”

《不朽——我的宗教》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到如今,我們的現代社會都還不能全然地說,摒除了這樣的偏見,這些極具先鋒的觀念卻是胡适一百年前的思想,不得不讓人歎服他對人性的弱點有着單刀直入式的透徹。

胡适透徹的人生觀或許來源于他對哲學的研究,他的半部哲學史被譽為中國哲學史的開山之作。

《中國哲學史大綱》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胡适以截斷衆流的魄力和勇氣從老子、孔子時代講起,将西洋哲學史的治學方法論運用到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上。

胡适将中國古代哲學史的各家、各派、各時代都平行記述,将其完整地編織在一個體系内。如此一來不但孔墨兩家有師承可考的,讓後人能琢磨出學說演變的脈絡。即使是從老子到韓非子,儒、墨、名、法等家的學說,一經比較,都有遞次演進的線索可循。

胡适,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民國極有國際聲望的駐美大使,白話文運動的推動者,他是舊社會與新世紀的時代交揉者;待人寬容溫厚,研學澄澈明亮,終成一代大師,開創一個時代的風潮。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時至今日我們再讀胡适,他的思想光芒仍然閃耀,他的人生智慧仍然是治愈我們靈魂痛苦,迷茫、堕落的藥方。就像他自己所說的: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我們所要探尋的真理之門或許可以從讀胡适尋起。

*圖檔皆來源于《覺醒年代》劇照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9本“胡适精神”,看一代大家的處世之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