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曆史終将會遠去,但忘記曆史就意味着背叛,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也不能忘記日軍在侵華戰争期間犯下的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多達30萬,泯滅人性的“三光”政策讓日軍所到之處民不聊生,還有細菌戰、毒氣戰等等,這些屈辱的曆史雖然已經成為了過去,但後人應該銘記這血的教訓,努力建設偉大富強的祖國。

為了提醒後人不要忘記戰争的硝煙,每年電視台都會播放一些抗戰題材的電影或者電視劇,且不論有些影視劇是否失實,其中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日軍中總是有大佐這個人物的設定。

在中國有句話叫“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位有血性和鬥志的中國軍人都以叱咤風雲的将軍一職為奮鬥目标。

可是日軍不一樣,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當大佐,這是為什麼呢?日軍的“大佐”等于我軍的什麼軍銜呢?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日軍的大佐軍銜

軍銜制是一個國家的軍隊步入正規化、專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成立之初就有過實行軍銜制的想法,一次是在抗日戰争期間,依次是在重慶談判之後,但是這兩次因為局勢的多變都沒有實施。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表彰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中做出卓越貢獻的将士,也為了使我軍快速地步入正規化,經過一系列的籌謀,1955年我國第一次在全軍實行軍銜制,授予了十大元帥等軍銜。

在我國軍銜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職責和使命,每一位被授予軍銜的人都是經過了戰功、能力、資曆等方面的綜合考慮,十大元帥也好,十大将軍也好,每個人的戰績都可以寫一部傳奇的個人傳記。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在我國,想要獲得高等級的軍銜,靠的是實力,以十大元帥為例,他們憑借都是自己的能力才,是以在中國,每個士兵都有當将軍的可能。

日本軍隊的軍銜制也經曆過幾個時期的變化,在二戰時期日本的軍銜分為四個大的等級,分别是将官、佐官、尉官、準士官。

準士官是最低一級是士兵,沒有再分具體的小等級,其餘的三個較高等級又分别分為大、中、少三個小級别,而大佐就是佐官中的最進階。與我國的軍銜相比較,日本的大佐基本上跟我國的大校軍銜差不多。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按理說大佐連最進階别将官的序列都沒有進入,為什麼二戰期間的日本士兵都将大佐當做奮鬥的目标呢?難道他們沒有更大的追求嗎?

當然不是,二戰期間的日本軍人抱着效忠天皇陛下的誓死決心侵略中國,對于日本天皇來說,也是有忠心和抱負的士兵,他們不想當少将或者更進階别的上司,是因為他們都很清楚基本的現實。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職業天花闆

日本在古代的時候,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是軍人幹預政治。從中國的南宋到清末,日本一直處在幕府的統治之下,稱之為幕府時期,幕府曾經是一個權力淩駕于天皇之上的機構。

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這三個幕府左右日本天皇的時間長達600多年,即便後來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經濟快速發展,天皇也重新執掌了大權,可是根深蒂固的幕府在日本軍中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觑。

幕府這個曾經掌握了日本軍權和财權幾百年的機構,不可能在一時之間心甘情願地退出日本的曆史舞台,是以在二戰時期他們依舊在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能夠在日本軍中擔任将官的都不是一般人物,不管他們的能力如何,個人背景絕對都是不可撼動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日本的軍人分為兩種,一種叫職業軍人,一種叫非職業軍人。職業軍人就是指那些專門受過軍事訓練和教育的軍人,而且還隻能是日本的軍事院校,他們才有資格做進階的軍官。

可是對于普通人而言,他們沒有讀專業軍事院校的能力和機會,是以對于非職業軍人來說,不管他們的能力有多強,出身就決定了他們的天花闆。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可是日本軍人不會發出這樣的呼喊,他們已經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了,将個人的理想和抱負都限定在了大佐這個目标上。

除了通過個人的奮鬥很難實作将官的理想,可大佐這個職務的實權對于普通的日本士兵來說也是具有絕對的誘惑力的。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實權派的大佐

前文提到了,日軍的大佐在二戰期間跟我國的團級幹部職務差不多,但是我國一個團的編制是一千人左右,最高不超過兩千人,可是一個日本大佐所帶領的連隊人數則多達四千到五千,大佐實際指揮的部隊人數跟我國的一個旅長相差無幾。

大佐除了可以當聯隊長,也可以當作戰參謀,無論是哪個職位,都擁有對部隊的實際指揮權。

隻有要實際的權力在手中,哪怕是個大佐,也比擁有少将軍銜但是沒有實際軍權的人要風光。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再者來說,日本的将官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世襲的,這些人未必有真才實學,即便是到了戰場上可能還不如大佐的作戰指揮人能力強,日本統治者自然也是知道這個實情的,是以大佐雖然職位不如将官高,但還是比較受重視的,尤其是在打仗的一線,依靠的還是大佐,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抗日題材電視劇中經常有“大佐”這個人物設定。

據資料統計,在日本侵華期間,中國抗日軍民一共擊斃了83名日軍大佐,他們每一個人的手上都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當時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二戰日軍将“大佐”視為自己的奮鬥目标,在軍隊中軍銜越高肯定是人數越少,而“大佐”是一個人數相對較多,實權又比較大的軍銜,對于普通人來說是能夠通過奮鬥來實作的。

不過從長遠來看,這樣的軍隊晉升機制也是明顯的存在弊端,扼殺了很多士兵的可能性。

日本“大佐”相當于我軍什麼軍銜?日軍甯可不當少将,也要争大佐

小結: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可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并沒有覆滅,這一些年也一直蠢蠢欲動,作為每一位中國人民,都應該謹記日本在侵華戰争期間的所作所為,不能再重蹈覆轍。

在侵華戰争期間,日軍為了能争當大佐,做了很多血腥殘暴的屠殺事件,日本的大佐跟我國的大校軍銜差不多,可是日軍大佐的實權卻讓他們甯可不當少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