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為一首詩斬了一個獄卒嗎?曆史真相如何?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曆史上争議很大的人。一方面他建立了大明朝,代表漢人從遊牧民族手中重新搶回了政權,功績彪炳;另一方面他又殺戮太重,不少開國元勳都死于他手。正是這種兩面性,讓不少人喜歡給他編故事。很多關于他的傳說,後來都被證明是錯的。前幾天就看到這麼一個故事:朱元璋殺了一個有才華的文人,後來看了文人的詩文後,卻把看守的獄卒殺了。這個故事是怎麼回事呢?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我們不妨坐上曆史的輪渡,去悠閑地遨遊一圈。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為一首詩斬了一個獄卒嗎?曆史真相如何?

故事是這樣的:

明朝初期,朱元璋初掌政權,意氣風發。短時間内,他還沒有把自己從打天下時軍事軍閥的角色中脫離出來,在朝堂上使用軍營中的嚴刑峻法。朝臣就倒黴了,總因為一點小事兒就被打入大牢,最後身首異處。而過多的殺戮,也讓朱元璋的疑心越來越重,總懷疑有人要謀反。

當時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經常領兵在外,總會有戰報奏章送回朝中。有一天,朱元璋突然發現,常遇春的戰報和奏折和以往不同,辭藻華麗,文采飛揚。朱元璋知道,常遇春肯定是得到了一位給力的文書。朱元璋此時注意文教,就經常和常遇春說讓他厚待這些文人。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為一首詩斬了一個獄卒嗎?曆史真相如何?

朱元璋猜得沒錯,常遇春最近确實得到了一位好文書。他叫張泉,閩南人,從小就熟讀詩書,才華橫溢。常遇春發給朱元璋的奏折和戰報,都是出自他手。常遇春對也是他十分看重,除了在生活上非常照顧之外,還鼓勵他去追求自己的前程。洪武四年,大明朝恢複科舉,張泉前去應試,結果憑借自己的才華,他一舉考中探花!

朱元璋也很重視張泉,就想刻意地磨練他,讓他去外地擔任了縣令,但是僅僅一年之後,厄運便降臨了。張泉的舊主常遇春牽涉到了一件案子之中,被朱元璋滿門抄斬。從他的府中,搜出了不少和張泉的往來信件。雖然上面沒有謀逆的言詞,但也足以證明二人過從密切。張泉于是吃了瓜落,被朱元璋貶為奴隸,去幹一些粗重的活。但張泉毫不在意,總是任勞任怨,把工作完成得妥妥帖帖。朱元璋聽說張全是這個态度之後,就又把他招了回來,讓他官複原職。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為一首詩斬了一個獄卒嗎?曆史真相如何?

但不久之後,張泉的兄長犯罪,他又被牽連進來。此時,張泉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不堪牢獄之災,是以不再為自己辯駁,隻求一死。這次朱元璋沒有再給他機會,在這年的秋天把張泉問了斬刑。

然而就在張泉人頭落地後,一個獄卒卻在他監室的牆上看到了一首詩:鼙鼓聲聲急,天色日夕佳。黃泉無人問,夜深宿誰家。獄卒将詩抄下來層層上報,最後報給了朱元璋。朱元璋深感其中的悲涼之意,覺得是自己殺錯了人。但是他不自己檢討自己,反而是怪罪獄卒不早上報。獄卒解釋說,監獄昏暗,當時沒有看到。可朱元璋不聽他這個解釋,竟然說他不守本分,不敬職責,竟然把這個獄卒也給殺了!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為一首詩斬了一個獄卒嗎?曆史真相如何?

以上就是這個故事的梗概,那麼其中的真實性有多少呢?隻能說,編這個故事的人很明顯是沒什麼曆史常識,很多地方都和史實相悖。

故事的破綻有三點:

第一,朱元璋執政初年,并不是那麼殘忍好殺。他的大規模殺戮,是從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開始的。在那之前,大明君臣關系還是非常不錯的。所謂說朱元璋将大臣殺得離心離德的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

第二,常遇春确實是在洪武五年死的,但卻不是因為朱元璋的殺戮,而是因為長期的軍旅勞頓,在軍中暴病而死的。而且朱元璋也沒有抄他的滿門,甚至連常遇春的爵位,都是由的兒子常茂來繼承的,是以這一點肯定也是假的。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為一首詩斬了一個獄卒嗎?曆史真相如何?

第三,便是張泉得中探花,卻被外放縣令這個事,和明朝的人事任用規則是不一樣的。明朝科舉的前三名,也就是所謂的一甲,通常都是直接進入翰林院培養的,而縣令基本上都是給三甲之後的那些考生的。與規則不符,那這一點上自然也是假的。

寫在最後:

有時候真想為朱元璋打抱不平。他殺那麼多的權臣,殺那麼多的貪官,其實大部分時候還是為了自己的百姓。但是偏偏他大力打擊的這個階層卻掌握着話語權,經常不顧臉面地去黑他。到了最後,連百姓的價值觀都被扭曲了,都覺得朱元璋慘然好殺。這樣一位被自己維護的群體抛棄的皇帝,還真是可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