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为一首诗斩了一个狱卒吗?历史真相如何?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人。一方面他建立了大明朝,代表汉人从游牧民族手中重新抢回了政权,功绩彪炳;另一方面他又杀戮太重,不少开国元勋都死于他手。正是这种两面性,让不少人喜欢给他编故事。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后来都被证明是错的。前几天就看到这么一个故事:朱元璋杀了一个有才华的文人,后来看了文人的诗文后,却把看守的狱卒杀了。这个故事是怎么回事呢?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我们不妨坐上历史的轮渡,去悠闲地遨游一圈。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为一首诗斩了一个狱卒吗?历史真相如何?

故事是这样的:

明朝初期,朱元璋初掌政权,意气风发。短时间内,他还没有把自己从打天下时军事军阀的角色中脱离出来,在朝堂上使用军营中的严刑峻法。朝臣就倒霉了,总因为一点小事儿就被打入大牢,最后身首异处。而过多的杀戮,也让朱元璋的疑心越来越重,总怀疑有人要谋反。

当时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经常领兵在外,总会有战报奏章送回朝中。有一天,朱元璋突然发现,常遇春的战报和奏折和以往不同,辞藻华丽,文采飞扬。朱元璋知道,常遇春肯定是得到了一位给力的文书。朱元璋此时注意文教,就经常和常遇春说让他厚待这些文人。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为一首诗斩了一个狱卒吗?历史真相如何?

朱元璋猜得没错,常遇春最近确实得到了一位好文书。他叫张泉,闽南人,从小就熟读诗书,才华横溢。常遇春发给朱元璋的奏折和战报,都是出自他手。常遇春对也是他十分看重,除了在生活上非常照顾之外,还鼓励他去追求自己的前程。洪武四年,大明朝恢复科举,张泉前去应试,结果凭借自己的才华,他一举考中探花!

朱元璋也很重视张泉,就想刻意地磨练他,让他去外地担任了县令,但是仅仅一年之后,厄运便降临了。张泉的旧主常遇春牵涉到了一件案子之中,被朱元璋满门抄斩。从他的府中,搜出了不少和张泉的往来信件。虽然上面没有谋逆的言词,但也足以证明二人过从密切。张泉于是吃了瓜落,被朱元璋贬为奴隶,去干一些粗重的活。但张泉毫不在意,总是任劳任怨,把工作完成得妥妥帖帖。朱元璋听说张全是这个态度之后,就又把他招了回来,让他官复原职。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为一首诗斩了一个狱卒吗?历史真相如何?

但不久之后,张泉的兄长犯罪,他又被牵连进来。此时,张泉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不堪牢狱之灾,所以不再为自己辩驳,只求一死。这次朱元璋没有再给他机会,在这年的秋天把张泉问了斩刑。

然而就在张泉人头落地后,一个狱卒却在他监室的墙上看到了一首诗:鼙鼓声声急,天色日夕佳。黄泉无人问,夜深宿谁家。狱卒将诗抄下来层层上报,最后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深感其中的悲凉之意,觉得是自己杀错了人。但是他不自己反省自己,反而是怪罪狱卒不早上报。狱卒解释说,监狱昏暗,当时没有看到。可朱元璋不听他这个解释,竟然说他不守本分,不敬职责,竟然把这个狱卒也给杀了!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为一首诗斩了一个狱卒吗?历史真相如何?

以上就是这个故事的梗概,那么其中的真实性有多少呢?只能说,编这个故事的人很明显是没什么历史常识,很多地方都和史实相悖。

故事的破绽有三点:

第一,朱元璋执政初年,并不是那么残忍好杀。他的大规模杀戮,是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开始的。在那之前,大明君臣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所谓说朱元璋将大臣杀得离心离德的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

第二,常遇春确实是在洪武五年死的,但却不是因为朱元璋的杀戮,而是因为长期的军旅劳顿,在军中暴病而死的。而且朱元璋也没有抄他的满门,甚至连常遇春的爵位,都是由的儿子常茂来继承的,所以这一点肯定也是假的。

明朝囚犯,朱元璋真的因为一首诗斩了一个狱卒吗?历史真相如何?

第三,便是张泉得中探花,却被外放县令这个事,和明朝的人事任用规则是不一样的。明朝科举的前三名,也就是所谓的一甲,通常都是直接进入翰林院培养的,而县令基本上都是给三甲之后的那些考生的。与规则不符,那这一点上自然也是假的。

写在最后:

有时候真想为朱元璋打抱不平。他杀那么多的权臣,杀那么多的贪官,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为了自己的百姓。但是偏偏他大力打击的这个阶层却掌握着话语权,经常不顾脸面地去黑他。到了最后,连百姓的价值观都被扭曲了,都觉得朱元璋惨然好杀。这样一位被自己维护的群体抛弃的皇帝,还真是可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