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布
話說,在嬴政橫掃六國一統華夏後定立國号為大秦,并登基稱為始皇帝。平心而論,秦始皇除了一統華夏的豐功偉績外,他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基建“狂魔”。為何這樣說?萬裡長城,鄭國渠,靈渠等都是秦始皇在位期間修建的。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開始大力施行“書同文”,“車同軌”等國家發展戰略,而且還修建了“秦直道”,秦始皇所修的路,時至今日已經過去2000多年,但整條路面上依然看不到任何雜草,一條千年古道,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
第一點,“秦直道”在修建的時候,所用的土是非常有講究的,同時也經過特殊的處理。這個土資源的主要取材地是在陝西鹹陽到陰山山脈間。

其所經過的地區主要涉及到現在的甘肅,内蒙古以及陝西,在這些地方,其地質土壤則主要有兩大種類,一類為黃土,另一類則是砂土。
這區間還包含了沙漠地區,這裡的土壤幾乎不含任何水分,沒有水分則不能支援植物的生長,是以,幹燥的砂土類土質地區一般是不會有植物長出來的。
我們再來看黃土類土質,這類土質相比于砂土是含有少量的水分,秦人在修建“秦直道”的時候,為了防止含有水分的黃土中會長出雜草,勞工們在修建道路的時候,會特意地在道路的兩旁架起專用的大鍋。
然後再将精心篩選出的黃土準備好放入大鍋中進行長時間的“翻炒”,之前還會向大鍋内投放大量鹽堿進行攪拌,在“炒熟”之後,勞工們就會将黃土重新埋在地下。
除此之外,在修建“秦直道”的時候,有經驗的勞工們還會多做一道工序,他們在将處理後的土鋪到地面後,還會對土進行反複的夯實,土經過多重擠壓後,變得非常的堅實。
甚至有些壓得比較緊的土壤硬度幾乎和石頭硬度差不多,多重的擠壓令本已瓷實的土壤内部沒有任何空氣,這就直接斷絕了野草生長的必要條件。
第二點,大秦帝國擁有嚴明的律法,施工勞工沒有敢對工程偷工減料的,“秦直道”屬于國家戰略軍事用途的,一旦被發現誰敢偷工減料再或者用料以次充好。
那麼,主持修建工程的人的下場一定會是非常慘,輕則會被處以刑罰,重則必會禍及家族。
“秦直道”的全長大約700多公裡,負責這個大軍事工程的是将軍蒙恬,蒙恬何許人也?修建這條路的人可不敢渾水摸魚,就這樣人力物力财力都是選用最好的,所修建出的道路品質,豈能不好?
第三點,“秦直道”在竣工以後,從來都沒有被荒廢過,在其修建完成後一直都發揮着它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還會有專人進行保養。
到了西漢年間,漢武帝劉徹曾率領18萬大軍北上,來巡查朔方,漢軍所走之路正是秦人所修建的“秦直道”。後來到了三國時期,曹操也曾親率大軍迫使北方匈奴歸還蔡文姬,在傳回中原的時候,曹軍走的也是“秦直道”。
大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親率大軍北征突厥,征戰多次走的都是“秦直道”,在這數百年間,“秦直道”上根本就沒長過草,可見,這個工程着實厲害。
第四點,“秦直道”不長草也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重要的關系,秦直道主要是位于北方的内陸地區,氣候比較幹旱,而且連年的降水量都比較少。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非常不利于野草的生長,假設這個“秦直道”是修建在南方地區,那麼,可就不一定數百年不會長雜草了。
說到最後,總而言之“天下苦秦久矣”,雖然大秦帝國在曆史教材中有很多負面影響,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秦朝的确是給咱們中華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時至今日,大秦依然有很多好的精神值得後人借鑒。
本文參考資料:《秦史》,《秦直道》,《大秦帝國》,《百度百科相關詞條——秦直道,秦,秦始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