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朝代,民國元年(1912)年,宣統皇帝溥儀在隆裕太後的懿旨下宣布退位,大清徹底退出了曆史的舞台,然而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卻在寒冬當中行走在疆北的荒漠戈壁。

他一心北上庫倫,請求援助,匡扶大清,而他的對手是功成名就的孫文,孫文在觀賞錢塘江浪潮時留下了一句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而這位老人就是逆水而行,他就是大清最後一位疆臣多羅特·升允。
升允出生于1858年,是八旗蒙古鑲黃旗人,1882年中舉人,後出任山西陝甘總督,在清朝大臣當中,升允并不是懂得多少為官之道,庚子西狩之役,他在陝西迎駕,他看見太監沿途騷擾,他也不顧當時的場面,就大聲喝止。
又多次不畏強權,彈劾權貴,在朝堂之上,并沒有多少大臣願意跟他結交。慈禧太後七十大壽時,文武百官都慷慨解囊,獻上各種稀世珍寶,升允不但不送禮,還上書請求慈禧停止這種勞民傷财的壽禮。
民國元年,他反對清帝退位,因為行為過于激烈而被革職,武昌起義爆發之後,他以“勤王”為名,率領舊部打算攻下西安,迎接溥儀,他連續攻打下十餘城,眼看要攻下全陝時,溥儀頒布退位诏書。
然而,升允依舊堅持推翻革命,繼續作戰,面對革命浪潮掀起,甘軍也知道清軍大勢已去,部下拒絕繼續作戰,新軍也是前來勸降,看着這破敗的城池,升允一邊痛哭,一邊痛罵“我已無君可事,唯有一死以報聖恩”。
部下被他感染,紛紛勸他,最終升允沒有自殺,1913年“勤王”失敗後,他前往日本尋求力量支援複辟,并加入了日本宗社黨,1914年,一戰爆發之後,日本軍隊向德國占領的青島發起了進攻。
升允也是來到青島,同時聯系張勳進行複辟,在日本人支援下,升允還秘密訓練了一支部隊,其中就有不少的日本浪人,在青島他還見到了溥儀,他跟溥儀協商複辟的事,但溥儀拒絕了他。
雖說溥儀不肯,但升允還是為複辟的事東奔北走,颠沛流離,1917年6月,張勳和升允籌謀的複辟終于開始了,但張勳進入北京之後,并沒有複辟的意圖,複辟最終導緻失敗,升允聽說了之後,生了一場大病。
張勳失敗後,他拖着染上惡疾的身體,繼續跟日本人聯系,但最終他的心願還是落空了,1931年,升允在天津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書桌前病故,在臨終前,他還寫了一手五絕:老臣猶在此,幼主竟何如。倘射上林雁,或逢蘇武書。
看來,他是鐵了心想要複辟清朝,升允死後,溥儀贈谥:文忠,國畫大師溥儒的《神道碑》,将升允複辟比喻為“武侯盡瘁,天道可知;申胥空還,臣力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