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被确定為漢文帝霸陵,最新考古發現糾正了千年謬誤(央視新聞,2021-12-14 )。這時候,人們不禁會問,為什麼漢文帝霸陵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才被确定?對此,有人認為這是霸陵采用了一種先進的防盜技術,這多少有些扯淡了,霸陵的被确定其實和防盜技術沒有半毛錢關系。那和什麼有關系呢?現在就讓我們慢慢說來。

漢文帝劉恒,前203年—前157年,是西漢第三位皇帝,他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儉樸素,廢除肉刑,實作國家強盛,百姓小康,開啟“文景之治”的發端。同時,他謹慎對待諸侯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對待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亂的态度;對待匈奴,采用和親止戰的方式,營造安定團結、安居樂業的政治局面。是中國曆史上一位難得的好皇帝。
關于霸陵的地點其實是在史籍裡是有記載的,《三輔黃圖》是我國古代地理書籍,專記秦、漢都城的建設,而以漢都長安為主,“三輔”就是漢代在都城長安附近的京畿地區所設立的三個郡級政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黃圖”指畿輔﹑京都。《三輔黃圖》不僅在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于研究西漢都城長安以及秦都鹹陽,更具有無以倫比的史料價值。其中說,霸陵“在長安城東七十裡,因山為藏,不複起墳”,就是說霸陵“藏”在山的下面,沒有墳丘。
長安城東七十裡,隻是一個大概的數字,又因為在山裡沒有墳堆,再加上當時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是以,人們就不知道霸陵到底在什麼地方了。但是,長安城東七十裡是在白鹿原,這是沒有疑問的,是以,人們隻知道霸陵在白鹿原上,但卻不知道在白鹿原的哪裡。為了保密,皇帝的陵墓在過去的圖書資料裡,是不做詳細标注的,這就讓人們更弄不清霸陵到底在哪裡了,雖然霸陵因靠近灞河而得名,但依然弄不清楚準确的地點。
一個皇帝的陵墓到底去了哪裡,這在當時、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一個讓人琢磨的問題。現實的情況是因為中國老百姓選擇墓地都講風水,更加說是皇帝了,是以,在沒法找到的時候風水師就上場上,當他們看到形似鳳凰飛舞的白鹿原,有一處高昂的地方正好位于鳳凰的嘴部,被叫做“鳳凰嘴”,就認為這是皇帝陵墓的最佳選擇,是以,這個叫“鳳凰嘴”的地方後來就被人們當成霸陵圈了起來。這個地方在白鹿原東北角,今灞橋區席王街辦毛窯院村。
道理在這裡很簡單了,窯院村被當成了霸陵,但霸陵實際上并不在那裡,是以,真正的霸陵就被儲存了下來。現在,可以想象一下,這種千年謬誤,不知道辛苦了曆史上多少的盜墓賊,很顯然的是,他們不可能在沒有霸陵的地方盜挖出一座霸陵來的。這應該是霸陵直到今天才被确定下來的最主要的原因。那麼,次要有原因是什麼呢?我們把它歸結于漢文帝劉恒的人品。
在陝西有這樣一句話:“江南才子北方将,鹹陽塬上埋皇上。”據統計,鹹陽塬上有28個皇帝沉睡着,而在西漢王朝的十一位皇帝中,就有九位就埋葬在渭河北岸的鹹陽塬上。它們分别是:長陵(漢高祖劉邦)、安陵(漢惠帝劉盈)、陽陵(漢景帝劉啟)、茂陵(漢武帝劉徹)、平陵(漢昭帝劉弗陵)、渭陵(漢元帝劉奭)、延陵(漢成帝劉骜)、義陵(漢哀帝劉欣)、康陵(漢平帝劉衎)。這麼多的皇帝都埋葬在了鹹陽原,為什麼劉恒偏偏要去白鹿原呢?這就要從劉恒的母親薄姬說起。
霸陵陵區航拍全景
薄姬是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漢高祖劉邦嫔妃。她的父親薄氏在秦朝之時與從前魏國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下了她。秦末,各地紛紛起兵反秦,魏豹自立為魏王,母親魏媪就将她送進魏王宮中。魏豹開始時跟随劉邦一起攻打項羽,但在後來卻背叛了劉邦,劉邦派曹參等人攻魏,俘虜魏豹後把魏國改置為郡,她被送進宮中織布。魏豹已死後,劉邦有一次來到織布工房,看見她很有姿色,就将她納入後宮,成了劉邦的妃子。
後來的事情是這樣的:劉邦有一次與薄姬同房,薄姬說:“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劉邦說:“這是顯貴的吉兆,我會為你促成這件事。”因為劉邦的“促成”,薄姬就有了身孕,并于前202年,生下兒子劉恒。公元前180年,呂後去世,大臣們商議擁立繼位皇帝,因恨外戚呂氏勢力強盛,都稱贊劉恒仁慈善良,就讓劉恒當了皇帝,薄姬在其後被尊為太後。當了太後的薄姬面臨着一個大問題,就是死後被安葬在哪裡的問題,在漢高祖劉邦的長陵裡,有呂後的陪伴,薄姬想要和劉邦合葬,就意味着自己的“太後”身份被降,隻能是以劉邦嫔妃的名義,這當然是薄姬不願意的。是以,這就讓劉恒不得不為母親的“去處”想辦法。
衆所周知的是,劉恒是個非常孝順的人,他在位時的時大臣袁盎曾提到:“陛下居代時,太後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後來,這個故事成為二十四孝中的“親嘗湯藥”。劉恒想來想去就想到為母親薄姬在祖陵之外找“去處”的辦法,這就有了薄姬後來被埋在了白鹿原。孝心和人品的力量在這裡被顯現了出來,劉恒這麼做并不是沒有依據,他效法的是“前朝舊例”,學秦昭襄王嬴稷和母親一起。也就是說,他為了不讓母親的太後身份被降,選擇了母親一起離開祖陵區,安葬白鹿原,選擇了去世後與母親在一起的陪伴。
今天,對于劉恒和母親薄姬埋在白鹿原有很多的說法,有人甚至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講這個問題,說是白鹿原在長安以東,居高臨下,是塊兵家必争之地。但我們可以想想,人都死了,還有講這個的必要嗎?劉恒和母親薄姬埋在一起,就是因為他的孝心,至于選擇在白鹿原的原因,其實可以簡單到這樣兩個字:風水。而這也是擇墓的必然。這是其一。
考古現場
其二還是人品。大家都知道,漢文帝劉恒以作風儉樸、愛惜民力著稱。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想修一個露台,但想到要花費百金,就說:“百金中民十家之産,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于是作罷。此外,他常穿皂衣,并命自己寵愛的慎夫人所穿衣服不得拖到地上,帏帳不得繡花紋,給天下人做榜樣。後來,漢武帝曾問東方朔教化的辦法,東方朔提到文帝身為天子,統治四海,卻身穿黑色的粗衣,腳着生皮制成的鞋,用皮帶系劍,以莞蒲為席,不治兵器,絮衣無飾,收集上書所用布囊,連綴成官中帷幕,以道德、仁義作為準則。是以全國節儉蔚然成風,教化大興。
大家可以想一想,這樣的一個人,死後能把什麼貴重的物品帶到墓地呢?事實也是他的陵墓霸陵都用瓦器,不用金銀銅錫作為裝飾。沒有金銀财寶,就不會被盜墓賊時時惦記,這應該是個常識,應該看到,如果陵墓裡盡是金銀财寶,即使它不在“鳳凰嘴”,也會很快在白鹿原上被盜墓賊們找到的。很顯然地,閃光的節儉品格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霸陵于地下“隐藏”了兩千多年,這與傳說中的“防盜技術”沒有一毛錢關系。
出土文物
那麼,霸陵是怎麼被發現和确定的呢?這還得要“感謝”盜墓賊。這個我們長話短說,大約是十多年前,我國的6件國寶文物陶俑被流失在國外的拍賣會上拍賣,國家文物局花了很大的力氣撤拍了這6件國寶,讓它們回到祖國。那麼,這些文物是怎麼流失到國外的,它們是從中國的什麼地方來的,公安部門開始追查此事,随後就查到了白鹿原,在确定了它們出自江村古墓後,考古人員對這裡進行了考古調查。結果發現一座有着四條墓道的“亞”字型大墓。
起初時,考古人員認為“亞”字型大墓可能是劉嫖的墓地。劉嫖是漢文帝和窦皇後嫡女,漢景帝劉啟同母姐,漢武帝劉徹姑母和嶽母。漢文帝即位後,劉嫖受封館陶公主。漢文帝三年(前177年),嫁給堂邑侯陳午,至少育有兩子一女。漢景帝登基後,晉封館陶長公主,地位如同諸侯王。
劉嫖工于心計,善于權謀,支援膠東王劉徹成為太子。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成為館陶大長公主,尊稱“窦太主”,女兒陳阿嬌成為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後。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陳皇後被廢,劉嫖也漸漸失去權勢,元鼎元年(前116年)去世。劉嫖死後陪葬于霸陵,這在史書裡記載得很明确。但是,考古人員很快發現“亞”字型大墓的型制并非公主能夠擁有的規則格,之後便有了霸陵的被确定。
需要說明的是,在霸陵的考古發掘中,除“大部分文物都是陶俑,還有一些陶器和銅器、鐵器小件”之外,從業人員連“想找幾件能代表霸陵的、有觀賞價值的文物我都找不到”(環球網,2021-12-15 )。這就是劉恒以儉樸著稱的閃光德行和人品,也正是這個原因,讓他在地下安穩地“待”了兩千多年。錢财的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應該說,德行和人品就是墓地最好的“防盜技術”。#漢文帝霸陵被發現#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