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末時期開始,由于日本政局的急劇動蕩,再加上明朝的海禁政策,以至于日本浪人與漢人走私集團勾結,頻繁侵擾北韓和明朝沿海地區,倭寇之亂日趨嚴重,并在明朝嘉靖年間達到巅峰,然而作為明朝一大外患的倭寇,卻在清朝時期基本絕迹,這又是為什麼呢?個人認為,應該主要源于以下四點原因。

原因之一:明後期武力清剿加隆慶開關,内地倭患基本得以解決
衆所周知,明朝的倭寇分為“真倭”和“假倭”,其中“真倭”自然是指那些日本倭寇,而假倭則是指一些混入倭寇,甚至假扮倭寇的漢人,例如福建的蕭顯、鄧文俊、林碧川、沈門,廣東的何亞八等,以及部分海盜的部下,例如汪直部下徐海。
明朝由于長期禁海,為了生存發财,有部分人從事了走私貿易,部分人結夥成群變成了海盜,更有部分人加入倭寇或者作為向導引領倭寇襲擊内地,這部分便是“假倭”,而他們的數量和危害甚至要遠超“真倭”。
就“假倭”而言,其實大緻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居于沿海地區,平日裡與百姓無異,但卻會在關鍵時刻給倭寇提供情報并引路;另一類便是海盜,他們平日裡盤踞海島打劫過往船隻,時常也會扮成倭寇,或者與倭寇合作劫掠内地。對于前者,往往隻能交給地方官府仔細甄别抓捕,而對于後者,明朝則以打擊為主。
明朝嘉靖年間,沿海倭患日益嚴重,已經到了朝廷不得不解決的時刻。于是,明廷先是和海盜汪直合作,消滅了陳思盼、盧七、沈九等海上武裝勢力,此後汪直與明朝政府保持了一段蜜月期,直到俞大猷、胡宗憲先後到任,汪直與明朝政府開始決裂,并最終被誘殺。此後,沿海大型武裝海盜雖然被消滅,但被打散的海盜卻也導緻倭患呈迅速蔓延之勢。
于是,從嘉靖四十年(1561年)開始,戚繼光率領戚家軍開始大肆清剿倭寇,是以時海盜和倭寇尚未再度形成龐大集團,是以戚繼光先是九戰九捷殲滅台州倭寇,之後又與俞大猷聯手肅清福建、浙江倭寇。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後,随着廣東、南澳的林道乾、林阿鳳等倭寇被消滅,東南沿海倭寇基本蕩平。
由于當時倭患實在太過嚴重,導緻朝廷對于是否繼續堅持“海禁”再次展開讨論,當時有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海禁”與海寇之間的關系,極力主張開放“海禁”,例如福建巡撫譚綸便積極倡導開海,請求朝廷允許福建商民在近海與外通商。于是,便有了“隆慶開關”,随着沿海百姓有了生路,“假倭”數量大為減少,因而内地倭患基本得以消滅。
原因之二:日本戰國後局勢趨于平緩,閉關鎖國導緻“真倭”減少
除了大量的“假倭”之外,明朝倭患的另外一個源頭,便是來自日本的大量“真倭”。在中原處于明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日本則長期處于戰亂之中,國内局勢的動蕩導緻大量日本人隻能出海謀生,而這便是日本倭寇的主要源頭。
從元末時期日本鐮倉幕府倒台之後,日本先是處于南北對立時期,之後又因應仁之亂而進入戰國時期,長期的混亂導緻大量武士失業,他們隻能選擇出海謀生。此外,一些大名為了獲得戰争資源,也選擇暗中支援日本海盜幫助自己掠取财富,再加上一些走私商人的铤而走險,這便組成了大量活躍于明朝沿海的“真倭”。
十六世紀末,日本戰國進入末期,國内局勢逐漸趨于穩定,而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日本國内也開始嚴厲打擊倭寇,再加上豐神秀吉頒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盜行為禁止)的影響,由日本武士組成的真倭開始逐漸減少,再加上失去了明朝内應的原因,倭寇劫掠現象開始逐漸減少。
傳教士在日本傳教
與此同時,随着西方列強開始向東亞地區滲透,大量傳教士開始進入日本,這些傳教士最初并未引起當時日本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的注意,但随着日本多次起義背後都浮現出西班牙傳教士的身影,尤其是德川家康統一日本期間的多次起義,最終導緻江戶幕府先後多次頒布鎖國令。
當然,最初的鎖國令隻是針對西班牙的天主教傳教士,而德川家康與英國、荷蘭等新教國家的關系尚且友善。不過,随着德川家康的去世,由于其後世統治者難以區分新教和天主教,導緻德川秀忠和德川家光時期開始全面推行鎖國政策,結果導緻日本本國人難以出海謀生。
如上,由于日本政局的逐漸穩定,以及日本國内對“真倭”的限制和清剿,導緻日本國内倭寇失去了生存根基,再加上德川幕府以後實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日本國民很難出海求生,“真倭”數量自然急劇減少。
原因之三:清朝嚴格推行遷界禁海,導緻倭寇失去打擊目标
清朝建立之後,出于統治需求,再度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甚至在清朝初期實行“遷界禁海”政策,将沿海百姓全部遷入内地,即便倭寇侵入沿海地區,也根本找不到可以劫掠的目标,久而久之自然也就沒有倭寇再來襲擾。
順治十八年(1661年)溫州遷界示意圖
清朝入主中原後,雖然很快便消滅了内陸的抗清力量,但東南沿海鄭成功抗清力量仍在,為了隔絕沿海百姓與台灣鄭氏的聯系,防範百姓集聚海上,因而下令嚴禁沿海百姓出海。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閩浙總督屯泰更是奏請對沿海省份實行“無許片帆入海”的嚴厲海禁,違者立置重典。
到了康熙年間,為了斷絕台灣鄭氏的補給,更是在沿海地區劃定了一個瀕海範圍(從瀕海三十裡到兩三百裡不等),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制遷徙範圍内的沿海居民遷移内地,直接在沿海地區人為制造了一個無人區。
由于“禁海令”和“遷海令”的大力推行,導緻東南沿海三十至五十裡内一片荒涼,不僅百姓出海根本毫無可能,就連倭寇也失去了襲擊目标,如此一來倭寇自然大為減少。
台灣鄭氏被消滅後,清廷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撤銷“禁海令”和“遷海令”,一定程度開放了海禁。
不過,到了乾隆年間,清廷卻再度開啟海禁,而原因便是日趨頻繁的洋人貿易,朝廷擔心洋人與漢人聯合起來反對清朝,于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頒布了《防範外夷條規》,隻允許官方許可的商人組成“公行”與洋人來進行貿易(廣東十三行是以形成),沿海百姓和商人仍然難以出海謀生。
之後,清廷又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分别頒布《民夷交易章程》和《防夷八條》,雖然一定程度開啟了海洋貿易,但對于洋人與清朝貿易,以及沿海百姓出海經商,都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由于清朝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導緻東南沿海除了少數通商口岸之外,其餘地區經濟受到了災難性打擊,這也是“真倭”和“假倭”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因之四:西方列強向東南亞滲透,倭寇減少但海盜卻興起
從十六世紀末開始,西方列強開始大肆向東南亞滲透,東南亞海洋貿易日漸興起,如此一條流淌着黃金的貿易線,自然滋生了海盜的産生。是以,清朝雖然少了倭寇,但海盜活動卻極為猖獗,而清朝時期最為出名的海盜,恐怕就當屬鄭一嫂了。
早在康熙收複台灣之後,鄭成功的部分殘兵便來到了珠江口為盜,并演變為清初紅、黃、藍、白、黑、紫六幫。到了嘉慶年間,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地區百姓,因為生活所迫與官府展開鬥争,結果不少被通緝者都出海流亡東南亞海域,結果導緻該地區海盜日益猖獗。
這時,在紅旗幫首領鄭一及其妻子鄭一嫂的努力下,紅旗幫與廣東海盜組成聯盟,由鄭一擔任盟主,到嘉慶九年(1804年)時,這個聯盟已經發展的極為壯大,已經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海盜艦隊,被稱為“紅旗隊”。三年後,鄭一去世,其妻鄭一嫂遂成為紅旗幫領袖。
在鄭一嫂的統領下,以香港大嶼山為主要基地的紅旗幫,一度擁有大小船隻五六百艘,部衆多達三四萬人,不僅有自己的造船工廠,甚至還裝備了相當數量的西洋武器,實力極為強勁。
然而,由于當時活躍于東南沿海和東南亞的主要為西方列強,是以紅旗幫很少與清廷水師交手,反而與西方列強交戰不止。不僅曾經重創葡澳艦隊,且将澳門圍困得幾近斷糧,而且還在嘉慶十四年(1809年),痛擊廣州内河的英國船隻,殺死數十英軍,俘獲一艘英軍戰艦。
當時,不論是六旗聯盟,還是活躍于廣東沿海和内河水道的華南海盜,他們更喜歡幹的就是劫掠過往商船和綁架外國商人。例如鄭一嫂便曾綁架了東印度官員Richard Glasspoole,其在被贖傳回倫敦後,還寫了一本叫作《可怕的海盜》的回憶錄,結果使得鄭一嫂名揚海外。
如上,由于西方列強向東南亞的滲透,由于海洋貿易的日漸興起,相較于劫掠内地和沿海百姓而言,打劫過往商船和綁架過往商人不僅利益更大,而且威脅相對更小,隻是他們更多以海盜形式存在罷了。不過,也正是由于列強的滲透,在清廷和列強的圍剿下,海盜們的生存空間也被壓縮的極為厲害,他們要麼最終被雙方聯手圍剿消滅,要麼最終迫于形勢選擇了接受招安。
綜上所述,由于明朝和日本對倭寇的大肆清剿,日本國内政治局勢的緩和,再加上清朝的遷界禁海政策和海洋貿易的興起,曾在明朝橫行無忌的倭寇,到了清朝卻已經基本絕迹。